第六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第7/9頁)

莊子在當世的思想家中最推重惠施,在過去的思想家中最推重老子。

惠施是戰國初中期之交思想界裏一顆慧星。整個戰國時代的思辨力集中在人事界——在社會改造,戰爭的消滅,一切世間苦的解除,只有惠施曾把玄想馳騁到自然界上,據說他曾“編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有人問他“天地所以不墜不陷(及)風雨雷霆之故”,他“不辭而應,不慮而對”。在社會思想上他有“去尊”之說,即廢除尊卑的差別的主張,可惜其詳不可得而考了。他著的書據說有五車之多,那時書用竹簡寫,一車的書未必抵得過現在一厚冊。然而他的著作之富可說是前無古人了。可惜這五車的書只傳下短短的十句話,至今哲學史家還不能盡解。

老聃傳說是楚人,姓李名耳,做過周室的守藏史。傳說孔子在中年曾往周都向他問禮,又現存的《老子》五千言相傳就是他的遺著。不過老聃既然是這樣一個名人,《老子》書又真是他所作,那麽書中最露骨的主張,像“絕聖棄知”,“絕仁棄久”之類,和孔、墨的學說都根本不相容的,不應在孔、墨時代的一個半世紀中,絕無人稱引或批評的,而且書中所泄露的社會背景,像“萬乘之國”、“取天下”等話,決非孔子時代所有。因此好些史家都不相信《老子》書是孔子同時的老聃所作。但在戰國晚期,這書中所具的學說已成為顯學,而書中的話屢為《莊子》所引,那麽這學說當有一部分產生於莊周著書之前,也許有一部分是承襲孔子同時的老聃的。我們不能起古人於地下,只好以這樣不確定的結論自足了。

世界上再沒有五千字比《老子》書涵義更富,影響更大的了。它闡明“物極必反”,“福兮禍所倚”的原則;教人謙卑遜讓,知足寡欲;教人創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教人將取先與,以退為進,以柔制剛,以弱勝強。以為文明是人類苦痛和罪惡的源泉,要絕棄知識,廢除文字,而恢復結繩記事的老法,廢棄舟車和一切節省人力的利器,讓“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而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在政治上它主張統治者但擺個樣子,一切聽人民自便,不加幹涉,像大自然之於萬物一般。這便是它所謂“無為”。它否認有一個世界的主宰者,以為宇宙間的事物都是循著一定的法則,自然而然。它提出一個無形無質,不動不變,不可摹狀,“玄之又玄”的“道”,以為天地萬物的原始。《老子》書的作者和莊子都喜歡講這個“道”,因此後人稱他們為道家。莊子和他一派的學者都喜歡借神話中的黃帝的口吻來發表自己的思想,因此後人有“黃老”之稱。

第六節鄒衍荀卿韓非

像眾川到了下遊,漸漸匯合入海,戰國的思想到了末期有一顯著的趨勢,是混合。例如以儒家為主,而兼采墨、道的有荀卿;集法家各派的大成的有韓非。最後秦相呂不韋命眾門客合纂了一部《呂氏春秋》,那簡直是當時的流行思想的雜貨店。今以荀卿、韓非,及荀卿的同時人鄒衍為主,略述這一期思想界的大勢。

(1)鄒衍,齊人,據說做過燕昭王師,死於長平之戰以後。他的著作有十余萬言,可惜都已亡佚。鄒衍的學說,現在所留傳的有“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鄒衍以前的學者想象全世界是一塊大陸,四圍是海,海盡處與天相接;當時的中國(包括七雄和若幹小國)幾乎就是這大陸的全部;這大陸相傳曾經夏禹劃分為九州。鄒衍卻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所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各)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不能相通。……乃有大瀛海環其(大九州)外,天地之際也”。這便是大九州之說(約略同時又有一種關於世界的想象,以為“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裏,南北二萬六千裏。……凡四極之內,東西五億[十萬]又九萬七千裏,南北亦五億又九萬七千裏。”說見《呂氏春秋》)。鄒衍以前又有一種流行的思想,叫做五行說。五行說的出發點是認為萬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原素構成,叫做五行。世間事物大抵可以湊成五項一組,和五行相配,如五色、五音、五味、五方等等。遇著不夠五項的事物便割裂足數,例如在四季裏分出季夏湊夠五時。各組中的任何一項和五行中與它相當的某項之間,有一種神秘的關系。例如五時中的春季和五色中的青同是和五行中的木相配的,所以帝王在春季要穿青色的衣服才吉利,這是五行的迷信的基本方式。當時的儒者又以為一年之中五行的勢力輪流當盛。在某行當盛時,帝王除了須穿顏色與它相配的衣服外還有許多應做和不應做的事項:例如仲春應當行慶施惠,禁止伐木覆巢,不應當出兵。凡帝王在一年各時中應做和不應做的事項曾被列成時間表,叫做“月令”。鄒衍更把“月令”的思想推廣,以為自從“天地剖判”以來的歷史也是給五行的勢力,即所謂“五德”輪流地支配著。在某德輪值的時代須有某種特殊的服色,某種特殊的制度(關於正朔、數度和禮樂的制度)和某種特殊的政治精神,和它相配。例如周屬火德,故色尚赤。某德既衰,繼興的一德,必定是與前相克的;例如水克火,故水德繼火德。兩德交替的時間,照例有些和新德相應的符瑞出現,符瑞所在,便是新時代的主人的所在。例如周文王時,有赤鳥銜著丹書,落在周社(月令和五德終始的思想。《周官》中無之,可見此書似作於鄒衍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