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第5/15頁)

莊子底事跡,如《齊物論》底夢,《至樂》底與髑髏對答,《山木》底異鵲,都是寓言。《知北遊》底東郭子,《則陽》底長梧封人,都是假托底人物。《逍遙遊》、《德充符》、《秋水》、《至樂》、《徐無鬼》、《外物》、《寓言》諸篇都記與惠子對話。此中也不盡是史實,如《德充符》中對惠子說“於以堅白鳴”,明是時代錯誤,想是莊子之徒為壓服公孫龍一派底辯者而作。又,《田子方》記莊子與魯哀公會談,主題為儒服。這明是造作的事實,哀公當於孔子末年,而儒服問題,起於戰國末及漢初,哀公決無提前討論之理。《秋水》底許由為隱士時代底產物,也當屬於戰國末期。所以《莊子》裏,關於莊周底事跡,多不足信。

醜 莊子底著作

現存《莊子》三十三篇乃晉以後底本子。《莊子》在《漢書·藝文志》裏記五十二篇,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底敘錄說晉議郎崔譔[部首言字旁改為簡體字。]刪定五十二篇,注二十七篇。晉向秀依崔譔[部首言字旁改為簡體字。

]注本作新注,郭象又竊向秀注,增《天道》、《刻意》、《田子方》、《讓王》、《說劍》、《漁父》六篇,為三十三篇。因為經過幾次刪定,《莊子》底本來面目便難以分辨。《史記》說《莊子》“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偏旁改為簡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又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都是寓言。《漁父》、《盜跖》現在《雜篇》中,《胠篋》在《外篇》中,然而是否原作,也屬疑問。現在把《莊子》三十三篇檢閱一下,便知道這書不是出於一人之手,並且不是一個時代所做成。

在《莊子》裏所出思想矛盾底地方很多。如《胠篋》底“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與《天地》底“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底實仁義忠信相反。《天道》又說“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在《天運》裏卻說“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記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這又是承認仁義在某種程度可以存在。《天地》底“至德之世不尚賢”,與《天地》底“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互相矛盾。對於孔子,在《盜跖》裏極力詆毀,在《人間世》、《天運》、《漁父》、《列禦寇》裏卻又恭維幾句。《天道》裏贊美舜底無為,在《駢拇》卻又排斥他。《大宗師》、《知北遊》諸篇贊黃帝通大道,《在宥》卻又說他“始以仁義攖人之心”。《齊物論》、《大宗師》、《天地》、《刻意》、《馬蹄》、《胠篋》諸篇底“聖人”為得道家之道者底稱呼,在《在宥》、《天運》、《知北遊》,卻是指毀道德亂天下底儒家聖人而言。《養生主》、《人間世》、《達生》諸篇講養生長壽之道,《大宗師》卻講齊生死,《至樂》甚至有卑生尊死底思想。以上不過舉其大端,至於文辭上,表現底方法,與思想底混雜,讀者隨時都可感覺出來。

在《莊子》中有些是從一篇底意思發展出來底。如《秋水》、《庚桑楚》、《徐無鬼》、《寓言》,乃采取《齊物論》底思想而成。《刻意》取《天道》篇首底一部分。《盜跖》與《胠篋》底意思相同。《外物》所出老萊子之言是從《大宗師》底一部分取出。《庚桑楚》取材於《大宗師》和《齊物論》。《漁父》也與《人間世》底楚狂接輿故事有關系。《天下篇》底首段與《知北遊》中東郭子問“道惡乎在”一段也有因緣。當時或者有一種底本,因口口相傳,時代與地域木同,便產出許多不同的篇章。還有許多流行底故事,後世編《莊子》底也把它們列入,如《齊物論》底胡蝶故事,《應帝王》底渾沌,都可以看為竄入底章節。編者甚至未注意到莊子學說底一貫,將不相幹的故事加在裏頭,如《養生主》講老聃底死,與全篇似乎沒有關系。又如《大宗師》末段說顏回忘仁義禮樂,這顯與《駢拇》、《馬蹄》諸篇所說有關,但與前頭所記堯與許由底故事比較一下,態度卻又不同了。《齊物論》中 [造字。“契”字去掉大字,下面加一個“齒”]缺與王倪底問答,在全體上頗覺混亂。《達生》與至樂》,《山木》與《達生》都現重復的文義。這樣,《莊子》並非一人底著述,乃是後人增改過底。

現在《莊子》是從戰國到漢底著作。《逍遙遊》、《齊物論》、《德充符》、《駢拇》、《胠篋》、《天地》、《天道》、《至樂》諸篇,有堅白之辯或辯者之辯,或是成於公孫龍底時代。公孫龍,《史記·平原君傳》說他與平原君同時,是西歷紀元前三世紀前半葉底人物。《齊物論》、《大宗師》、《在宥》、《天地》、《至樂》、《知北遊》等有黃帝底名,以他為修道者。黃帝為古帝王底說法也出於戰國末年。在《大宗師》裏說黃帝得道以登雲天;西王母得道,坐乎少廣,莫知其始終;彭祖得道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天地》有“上仙”底名:都是神仙說盛行後底說法,當是漢代底思想。《天運》有“三皇五帝”底稱謂,這也不能早於《呂氏春秋》。又,《在宥》裏記廣成子之言,“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不為王”;《胠篋》記“田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十二世有齊國”;《大宗師》、《駢拇》、《馬蹄》,連稱仁義與禮樂;《天道》說孔子兼愛無私——皇王底分別,田氏滅齊,荀子底仁義禮樂學說,儒墨底混同,都是戰國末年底事情。孟子底仁義禮智說,漢儒加信為五端, [注釋:“仁、義、禮、智、信”初見於《漢書·董仲舒傳》。]而《庚桑楚》有“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底文句,可見這篇有為漢代所作底嫌疑。此外,漢代思想竄入《莊子》裏頭底如《天道》底“帝王天子之德”,“玄聖素王之道”;《天運》總稱《易》、《詩》、《書》、《禮》、《樂》、《春秋》,都是。《天下》純是漢人底作品。《天地》也含有多量漢代思想底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