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22/23頁)

注330 這裏指的是聖安師居住的安定門外大街小黃莊小區。

注331 極樂林在安定門外大街路東(今二路汽車站),前殿供奉三世佛,後有玉皇閣,跨院有魯班殿。南院辦理停靈借厝、殯儀喪事的業務。據說舊歷五月初七日為魯班祖師誕辰,因此,每年五月初五日,瓦、木匠、棚、彩行業的同人聚此“擺齋”,祭祀祖師,形成極樂林廟會。

注332 三教寺,原名玉皇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盆兒胡同,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

注333 這4座廟都在聖安師當年出家的龍泉寺西邊,距龍泉寺不遠。其中崇效寺位於今西城區白廣路西崇效胡同內,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是京城有名的唐代古刹。解放後被劃歸541廠,又在寺內開辦崇效寺小學,現僅存一座明代修建的二層樓的藏經閣。按,該寺在舊日京城還以花著名,清初是棗花,清中葉是丁香,後來是墨牡丹。長椿寺位於西城區長椿街與下斜街交會的三岔路口處、宣武醫院之東,為明代古寺,有“京師首刹”之稱。清代是文人名士相聚之處,也是辦理喪事的場所,諸多名人死後在長椿寺停靈。2003年修繕一新的長椿寺成為宣南文化博物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注334 賢良寺位於北京東城區今金魚胡同、校尉胡同、煤渣胡同一帶,在明朝時是著名的“十王府”, 清雍正年間是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的王府,允祥死後,遵其遺願舍宅為寺,寺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允祥死後謚曰賢,並世襲罔替,寺名由雍正皇帝欽賜,依其謚號取名“賢良寺”。在修建賢良寺的同時,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賢良寺內設藏經館,廣集經本,校勘編纂《大藏經》。乾隆二十年,賢良寺遷建於冰渣胡同(一稱冰盞胡同)路北,正門開在冰渣胡同北邊。移建後的賢良寺面積減少,但仍規模不小,主要建築有山門、碑亭、前殿、正殿、經樓、東西配殿、寮房等。正殿前有兩座碑亭,正殿面闊五間,為綠琉璃瓦歇山頂,懸木額“賢良寺”。其余建築均為大式硬山灰筒瓦頂,還有乾隆皇帝禦書心經塔碑。因賢良寺距皇宮很近,外省官吏進京述職多居於此,如康有為、沈子培、王病山等維新派人物進京時都居住於此,左宗棠進京也多次在此居住。

注335 北京的藥王廟不少,這裏提到的海澱黃莊藥王廟只是其中一處。據《乾隆京城全圖》記載,老北京內城及城外大約有大小藥王廟10多座。分別坐落在東直門內16號、西皇城根24號、舊鼓樓大街北、崇文門外東曉市街、海澱黃莊、西便門外三裏河等處,其市郊區也有不少,比如平谷鳳凰山藥王廟,豐台看丹藥王廟等,這些廟宇大多為明清年間所建。北京內外城的四座,稱為東西南北藥王廟,這四座藥王廟都建於明代,最早的是北藥王廟,其次就是東藥王廟。

注336 方家胡同位於北京安定門內大街東側,東西走向,北靠國子監街,南鄰交道口北三條,東口接雍和宮大街,西口接安定門內大街,全長約600米左右。著名古刹白衣庵舊址位於此胡同內北側門牌41號院,該古刹始建於明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門三間,有四層殿宇及跨院。庵內供奉觀音菩薩及九尊娘娘像等。古柏參天,環境清雅,彩畫甚多,清朝時,庵內保存著蘭亭真水刻石七方,堪稱石刻書法珍品。昔時,殿前左右花池內種有牡丹,每逢牡丹花盛開時,附近居民皆來觀賞。“文化大革命”中古跡被毀,尼僧四散,變成大雜院民居,唯山門尚在,門上方仍清晰可見石刻凸雕的“古刹白衣庵”五個橫向大字。

注337 通教寺位於北京東直門內針線胡同,具體創立時間無從考證,一說最早為明代一太監創建,清代改建為尼寺,更名為“通教禪林”。1942年,兩位福建籍比丘尼開慧和勝雨住北京廣慈寺,在凈蓮寺法界學苑學戒聽經,她們決定重建通教寺。募集資金改造大殿,興建了南北樓、念佛堂、五觀堂、大寮等建築,又將山門改為坐西朝東,遷移寺廟周圍的居民,廟區擴大到4畝多地,還將廟更名為“通教寺”。“文化大革命”期間,經像法物被毀,尼僧離散。1978年以後,政府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修了通教寺,將離寺的比丘尼召回,恢復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動。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現存主要佛教建築有大雄寶殿、念佛堂、五觀堂、尼舍等,其中較為獨特的建築是大雄寶殿,因其殿內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像》而聞名遐邇。寺內還有碑刻兩塊,珍藏日本《大正藏》一部。

注338 聖恩禪寺位於昌平區崔村鎮香堂村,始建於明正統三年(1438年),明景泰三年(1452年)立第一塊寺碑。清道光六年(1826年)立第二塊寺碑。2002年10月重建,規模甚為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