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21/23頁)

注320 大理寺確實是審案的,是負責審核天下刑名的機構,始設於北齊,隋唐以後皆沿其制。

注321 據“文化大革命”前的1964年的報道,北京當時對外開放的教堂、寺廟共11處。即天主教南堂、東堂,基督教米市堂、缸瓦市堂、珠市口堂,佛教廣濟寺、雍和宮、法源寺、通教寺、大鐘寺和道教的白雲觀。見《當代北京大事記》(1949—2003年),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版,196頁。

注322 這裏說的土地廟,即都土地廟,北京最大的土地廟。位於廣安門內而非門外。明清時期農歷每月逢三均有廟會開市,以出售竹、木、藤制品為主。

注323 花市火神廟,建於清初,乾隆朝重修,位於崇文門外花市大街,舊時逢每月初四、十四、廿四均有廟會,以出售綾絹、絨、紙、鮮花為主。

注324 關於北京的廟會,北平市社會局印行的《北平市工商業概況》有詳細敘述,可資參考:“廟會有長期短期之分,長期每月輪日開放,短期每年開放一次。平市長期廟會最多,無日不有。以國歷(原系舊歷,現改用國歷)每月初一十五開放者:朝陽門外之東嶽廟、九天宮、十八嶽,東直門內之藥王廟,凡四處。一二九十等日開放者:東四之隆福寺。以逢三之日開放者:廣安門內之土地廟。以逢四之日開放者:崇外之花市(此處本非寺廟,市民皆相沿稱為廟會)。以逢五逢六等日開放者:阜成門內之白塔寺。以逢七逢八等日開放者:西四之護國寺。若短期則有德外之大鐘寺,開放由舊歷正月一日至十五日。有和平門外之廠甸,舊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近年有於國歷正月加開一會者,此會以玉器古玩書畫為大宗。有廣外之白雲觀,開放由舊歷正月一日至十九日。有廣外之財神廟,開放由舊歷正月二日至十六日。有東便門內之蟠桃宮,開放由舊歷三月一日至三日。有東便門內之臥佛寺,開放由舊歷三月二十八日至三月底。有德外之北頂娘娘廟,開放由舊歷四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有右安門外之中頂娘娘廟,開放於舊歷六月初一日。有崇外花市之灶君廟,開放由舊歷八月一日至三日。廟會在昔本以進香為事,久之因香客多而商販雲集,於是廟會一變而為臨時市場。每值開放時期,日常服食器用與魚鳥玩具儲貨品,靡不俱備。甚至鼓詞相聲雜耍以及蔔筮命相等等,皆於一定處所,辟地立場,或雜廁其間。大廟會時,商販常至數百起,小廟會亦有百起左右。攤之設在廟內者,由廟中按攤收費,每日多者一角以上,少者二分,在廟外者由本段警察抽捐,每日一分上下。昔之廟中以香資為收入者,今則以地租收入為大宗。昔之以祀神為目的者,今則視為遊逛購物之區。近時各地廟會,每向官廳請求增加開放日期,可見廟會全為商業之趨勢矣。”1932年(民國廿一年)版,683、684頁。

注325 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始建於東晉,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廟。

注326 僧錄司是中央政府掌管有關佛教事務的官署,始置於明,清沿明制。

注327 北京內城各城門甕城內都有關帝廟,似乎負有保護國都的責任,除德勝門、安定門是供奉真武大帝外,其余各門均供奉關帝。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正陽門關帝廟。又,正陽門(即前門)甕城東側的觀音廟,建於明崇禎年間,占地約一畝,曾有佛殿及住房13間,廟內有佛像19尊,碑4座,石刻兩件。關帝廟位於甕城西側,占地約一畝,曾有殿宇十余間,神像14尊,畫像一幀,神馬一匹,青龍刀三柄,碑11座,石刻10塊。由於北京城20世紀60年代末修地鐵,前門的甕城以及這裏的觀音廟和關帝廟也被一並拆除。

注328 福佑寺位於西城區北長街,建於清順治年間,為清聖祖玄燁的避痘處。正是因為得過天花,康熙得以繼承皇位成為一代君王,此處後來也成為聖地。雍正元年(1723年)擬分給寶親王(乾隆帝)弘歷作為私第。弘歷未遷入,登基後改為喇嘛廟,名福佑寺。後代曾數次重修。寺坐北朝南,外垣門西向。鐘鼓樓,天王殿3間。東西配殿各3間。大雄寶殿5間,前有月台,雕雲紋禦路。後殿5間,內供奉“聖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位。雍正、乾隆二位皇帝都認為康熙皇帝在位時功績甚大,死後自然成佛,所以將康熙的牌位供奉在此。此牌位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故宮博物院。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為西藏班禪駐北平辦事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做過西藏班禪駐京辦事處。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福佑寺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注329 萬壽興隆寺位於北長街39號。原為明代兵仗局佛堂,清康熙年間經兩次重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敕改萬壽興隆寺。寺坐西朝東,規模較大,西至中南海,北至慶豐司,南鄰後宅胡同。有房200多間,內有東向殿二進,南向殿四進,各殿均有配殿。山門3間東向,雕龍石額書“萬壽興隆寺”。前殿3間,外額書“顯靈塵世”,殿中額書“摩利支天”。後殿3間,額書“興隆寺”,皆為康熙禦書,現已不存。寺內原有米漢雯題寫的重修碑記、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興隆寺碑、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萬壽興隆寺養老義會碑、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獻花會題名碑、乾隆四十八年養老義會題名碑及清同治、光緒、宣統年間碑多方,現多已被毀。1949年後曾為老年太監的集中住所,現為民居。有文物建築85間,建築面積1944.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