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20/23頁)

注302 藍旗營位於海澱區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之間,清代是圓明園八旗之正藍旗的營房,現已將居民全部搬遷,修建起北大、清華的教師宿舍。參見拙作《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城郊編》司文琴女士的口述。

注303 這個被服廠在北京人的口述中被多次提起,如拙作《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內城編》胡秀清女士口述就曾提到這個她在那裏工作多年的軍服廠。

注304 河北省棗強縣,地處石家莊東南,與山東省接壤。

注305 估衣,一般指市場收賣的舊衣或原料較次、加工較粗的新衣。

注306 柏林寺是石家莊周邊最著名的佛教禪寺,位於距石家莊45公裏的趙縣。石家莊的大商場當然不在趙縣,但聖安師是出家人,提到石家莊便想到柏林寺也情有可原。

注307 關於龍泉寺與龍泉孤兒院,參見陳宗蕃《燕都叢考》:“黑窯廠之西有龍泉寺,寺為元代古刹,經明萬歷間改建,清時重修,益形擴大,遂為緇流掛錫之所,素稱八大長住之一,為北京有名之大寺。清末該寺住持僧覺先,因北京孤貧子弟失教育者甚多,發願設立慈善處所,以教養此項孤兒。因向各方籌集款項,在該寺設立孤兒院,現已十余年矣,成績頗有可稱……北京成立之慈善教育機關,當以此為先導也。”664—665頁。

注308 《六祖壇經》,中國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錄。

注309 這是佛學的說法,抄近,指的是抄近路,精進一詞亦常見於佛學中,意思為努力向善向上,放逸剛好與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進為體,有防惡修善的功能。對一切善法肯認真負責,精誠集中,故名不放逸。蒙精進,意即得到精進。

注310 虛雲來北京的時間是1952年9月,駐錫廣化寺,當時在京的佛教界人士紛紛前來參禮,極一時之盛。

注311 關於虛雲法師的真實年齡,參見本書第320頁的注釋。

注312 聖安師這裏所說的十大財主,除天寶金店確在廊房頭條、同仁堂樂家老店確在鮮魚口之外,其余均無考。

注313 清代山西亢氏,即山西平陽府(今臨汾)亢氏,堪稱山西首富。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卷三“富室”稱:“康熙時,平陽亢氏,泰興季氏,皆富可敵國,享用奢靡,埒於王侯。”亢氏是大鹽商,也是一個資本雄厚的大典當商,又是大糧商。北京資本最多、規模最大的糧店,就是亢氏在前門外開設的糧店。但所謂專做幹貨一說,暫無考。

注314 康百萬也確實存在,“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河南鞏縣康應魁家族的統稱,該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富裕了12代400多年。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攜帶光緒逃離北京前往西安,後又返京,路過鞏義康店鎮時,康家掌櫃康鴻猷向清政府捐資一百萬銀兩,慈禧太後賜給他“康百萬”封號。但關於康家是仵作一事,則無考。

注315 瑪哈噶喇廟,即普度寺。最初為清多爾袞時期的攝政王府,位於南池子東側南宮舊址,南宮在明代時為皇城東苑,明景泰年間,明英宗朱祁鎮曾囚禁在此,多爾袞利用了重華宮舊址,攝政王府宏偉壯麗,甚至超過了皇宮。多爾袞被定罪削爵後,該府邸隨廢。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下令將舊睿親王府改建成瑪哈噶喇廟。乾隆四十年(1776年)又重新修葺擴建。1776年,乾隆將該寺賜名“普度寺”。

注316 這裏所說的鮮魚口位置有誤。鮮魚口在前門大街路東,廊房頭條在前門大街路西。

注317 查慎行《人海記》:“永樂初,北京四門、鐘鼓樓等處,各蓋鋪房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貸,總謂之廊房。視沖僻分三等,納鈔若幹貫,洪武錢若幹文,選廊房內居民之有力者一人,簽為廊頭,計庸納錢鈔,斂銀收買本色,解內府天財庫交納,以備宴賞支用。今正陽門外廊房胡同,猶仍此名。”(陳宗蕃:《燕都叢考》,496頁。)可見聖安師所說並非虛言。

注318 民間一般都說藥王爺的生日是農歷四月初八,財神爺的生日是農歷七月二十三,不知是聖安師的口誤還是另有所據。

注319 關於解放初期北京市向內蒙古和西北各地的移民,情況大致如下:1949年8月北平市首屆各界代表會議通過《疏散人口案》,各區成立疏散人口指揮部。1950年4月,當時的十六區向察哈爾、綏遠兩地移民22戶76人,參加開荒生產。1955年4月,各區成立移民辦公室,進行重點摸底、宣傳動員,向甘肅、青海移民。1955年7月12日北京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勞動局、市糧食局聯合成立北京市人口辦公室,開始進行減少本市閑散人口的工作。1956年全國有組織進行移民的工作正式開始,當年便從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上海向黑龍江、甘肅、青海、江西、內蒙古、新疆移民433000余人。但在北京市,移民工作進展緩慢,7月移民工作停止。1959年依據市人委批轉市民政局《關於返京移民處理意見請示》,對返京移民進行了動員和安置。可參見拙著《中國知青史》(初瀾)第二章,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版;《當代北京大事記》,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版,80頁及《北京市海澱區志·第15編·民政》,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384頁等。但無論時間、人數及具體情況,記載都支離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