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方霸主(第8/15頁)

關鍵詞:換土。

遷都之後,魏惠王開始著手調整魏國的土地。由於長期的戰爭,魏國的土地變得支離破碎,有的小塊土地深入到韓、趙內部,韓、趙的土地也有的深入到魏國的內部。材料物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同樣體積的液體,表面積越大,所承受的表面張力也越大,因此為了達到能量最低,液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會聚成圓球。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國家,即同樣面積的國土,邊界線越長,為保衛國土消耗的能量也越大。於是魏惠王照會韓、趙兩國,咱們是不是交換一下土地?兩國原則上表示同意,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韓趙兩國免不了要吃魏國的虧。最後魏國通過與韓趙交換土地使中原土地連成了一片,為爭霸的需要作好了第二項準備。

關鍵詞:約會。

此時的中原形勢比較復雜。既有韓、魏、趙、齊、楚等大國,也有魯、衛、宋、中山等小國。各國元首紛紛進行約會以尋求盟友,孤立敵人。這個過程千頭萬緒,曲折復雜,最後魏國得出的結論是:齊國對魏國的霸權構成威脅;趙國在具體利益上和魏國有嚴重的沖突;韓國是盟友;衛國一如既往甘當小弟角色;魯、宋對魏國面和心不和;楚國蛇鼠兩端,待價而沽;秦國虎視眈眈,伺機而動。總之,魏國的霸權道路上有機遇,也有挑戰,但挑戰多於機遇。齊國在齊威王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按照希特勒的說法必然要與魏國爭奪“生存空間”,因此魏國與齊國的矛盾是根本的,兩國總有一天要來一次徹底的解決,魏國和趙國的利益之爭卻是眼前的。趙國和齊國的挑戰是魏國霸權的兩大障礙。魏惠王如果聰明,應該在外交上縱橫捭闔將趙國和齊國分割開來,再一一擊破。但結果是,趙國和齊國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走到了一起。

趙國對衛國癡心不改,於公元前354年再次入侵衛國。魏國出於對附屬國的保護,出兵救衛,同時出兵的還有宋國,全軍統帥是龐涓。龐涓采用“攻其所必救”的戰術,撇下突入到衛國的趙軍不管,直接攻擊趙國空虛的首都邯鄲,趙軍急忙回救,卻在半路中了龐涓設下的埋伏,全軍覆沒。有的看官該說了,這不是“圍魏救趙”的翻版麽?是的,龐涓和孫臏是同門師兄弟,打法有相同的地方並不稀奇。不相同的地方是兩人對“攻其所必救”這個戰術的理解程度不一樣。今天的龐涓能夠用這個戰術打敗趙國,但在另外的時間又會被這個戰術打敗兩次。正是“有同行無同業”。

魏,宋,衛三國聯軍將孤城邯鄲團團圍住,展開攻擊。邯鄲軍民同仇敵愾依托堅城進行防守。戰爭拖到了第二年。趙國漸漸不支,邯鄲城中的戰略儲備糧眼看就要吃光了。老百姓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房子都被拆成磚塊砸到城外去了。進攻和防守的雙方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趙國派出使者向楚,齊兩國求救。

在楚國,昭奚恤對楚王道:“大王不如不救趙,而僅僅對魏國進行鼓勵。魏國受楚國鼓勵,必然加強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必然以死相守。最後的結果是兩國實力大為損耗。”

景舍同志對此有不同看法,道:“不對,不對,昭奚恤的賬算得不對。這個題目不是趙魏間的減法,而是加法。減法的前提是魏趙兩國勢均力敵,這樣才會以死相嗑。但目前的情況是,魏遠強於趙,魏之所以不敢全力攻趙是擔心楚國被抄了後路。如果楚國明確表態不救趙國,趙國由於擔心被魏所滅,必然會投進魏國的懷抱一起來對付楚國,這樣就趙魏之間就成了加法運算。當然也有辦法確保趙魏之間以減法運算下去。大王可以少派點兵,給趙國以希望,而又不至於使魏國有太大壓力。這樣趙國由於有希望必然負城頑抗,魏國見楚國不足為慮,必然咬住趙國不放。趙、魏長久的消耗下去,必然疲憊不堪。而後楚國、齊國、秦國聯合起來必然能擊破魏國。”

楚王認為景舍講得有道理,便派他帶領一支軍隊,象征性地去救趙。

在齊國,齊威王召集一次禦前會議。會上,大帥哥鄒忌秉承齊國韜光養晦,光榮獨立的傳統主張不救。段幹朋對此有不同看法,道:“不救趙的做法既不講究,也沒有好處。盟友相求,齊國坐視不管將損害齊國的國際形象。而且假如魏國攻破邯鄲,趙國將成為二流國家,魏國則更加強大。”齊威王也急得想檢驗一下改革帶來的成效便同意了段幹朋的意見。於是命賽馬大師孫臏為將領兵救趙。孫臏謝絕了這個任命,道:“將軍是一軍之首,同時也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我一個殘障人士擔任此職位多有不便,讓我在軍中出謀劃策還是可以的。”於是齊威王拜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