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會議(第4/9頁)

最終,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下,出現了越來越自信的蘇聯加盟共和國領導。其中一位就是俄羅斯備受矚目的領導人鮑裏斯·葉利欽,他將與老布什在莫斯科會晤。

美國總統還將飛往基輔,會見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的領導人。蘇聯的權力不再集中於一人之手,不再由莫斯科單獨掌控。蘇聯的權力日益分散,此次峰會與加盟共和國領導人的會晤就是現實的寫照。老布什不得不試圖忽略蘇聯新興政治大廈波坦金式的外表,從而展望未來。美國總統已多次與他的顧問探討這些問題,現在是他拿定主意的時候了。他最急迫的問題是怎樣幫助戈爾巴喬夫繼續執政,把蘇美蜜月期維持下去。

戈爾巴喬夫對此次峰會的期待很高,這將是他在一年多的時間裏與老布什的第三次會晤。他曾於1990年5月底6月初前往華盛頓,拜訪美國總統;1991年7月中旬,他們又在倫敦舉行的“七國峰會”上,進行了磋商。每一次,戈爾巴喬夫都請求老布什提供經濟援助。事實上,蘇聯領導人感興趣的不僅是金錢,因為他急需提升自己在國內低迷的支持率,所以,國際舞台是他最能有所斬獲的地方。此次峰會可以提醒蘇聯民眾,戈爾巴喬夫是世界舞台的領導者。

生於1931年的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是首位在1917年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後出生和成長起來的蘇聯領導人,他比老布什年輕7歲。和老布什一樣,他也是一個“南方人”,來自蘇聯的斯塔夫羅波爾地區,緊臨不安分的北高加索地區。他也和老布什一樣接受了精英教育,從久負盛名的莫斯科大學獲得了法學學士學位後,最初並不在首都工作。至此,他們生活的平行線就戛然而止了。

老布什來自美國政治貴族家庭,而戈爾巴喬夫出生在俄羅斯和烏克蘭雙重移民的農民家庭。他的俄語發音一直不標準,帶著濃重的俄羅斯南方口音,還常常夾雜著烏克蘭語的影響。正是因為這個特征,莫斯科的精英分子把他視為鄉下來的新星。在莫斯科,年輕的米哈伊爾和他的同學賴莎·季塔連科結婚了。她本人也是蘇聯民族大融合的結果,賴莎的父親是來自烏克蘭的鐵路工人,母親是西伯利亞的俄羅斯農民,她就在西伯利亞出生和長大。與老布什夫婦育有六個孩子不同的是,戈爾巴喬夫夫婦只有一個女兒,名叫伊琳娜。

戈爾巴喬夫從莫斯科大學畢業後,回到了他的故鄉斯塔夫羅波爾,並在共產黨機構中表現很出色。根據老布什的莫斯科簡報摘錄的戈爾巴喬夫簡歷的內容:“戈爾巴喬夫早年在斯塔夫羅波爾的共青團(共產主義青年團)和黨內擔任職務。1970年,年僅39歲的他就擔任了斯塔夫羅波爾地區的區委第一書記,在他被任命為蘇共書記之前,一直擔任此職。”

在這裏,戈爾巴喬夫引起了勃列日涅夫管理精英中兩位重量級人物的關注,並且與之建立了聯系。這兩個人都與斯塔夫羅波爾地區有著直接關系。一位是蘇聯意識形態的守護者米哈伊爾·蘇斯洛夫;另一位是克格勃的掌門人,日後的蘇共總書記安德羅波夫。正是靠著這兩位盟友,戈爾巴喬夫才有可能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日薄西山之際,走向了莫斯科。[9]

直到1979年戈爾巴喬夫到莫斯科擔任分管農業的中央委員會書記之前,除了偶爾跟隨中低層的黨的代表團出國考察外,他幾乎沒有參與任何外事活動的機會。然而,他學得很快,尤其是在安德羅波夫短暫任期中他贏得了更加重要的職位,直至1985年3月就任國家最高領導人——蘇共總書記。主張自由政策的莫斯科顧問終於發現這位高層人物已經準備好傾聽意見,並且願意冒險嘗試改變國內外現狀。他們中的許多人渴望擁有相對寬松的,如赫魯曉夫時代和勃列日涅夫早年那樣的親善政策。他們私底下也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仰慕者。“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共產主義者企圖建立“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但是最終被蘇聯軍隊鎮壓了。

赫魯曉夫公開譴責了20世紀5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的恐怖行為,這對戈爾巴喬夫產生了影響,因為他的祖父母就曾被斯大林時期的警察逮捕過。他在莫斯科大學的室友茲德涅克·姆林納日則是“布拉格之春”的策劃者之一。戈爾巴喬夫不僅是一位難得的傾聽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行動者。

在內政方面,戈爾巴喬夫開啟了“改革”——確切地說是“重組”,以此弱化蘇共對計劃經濟的控制,同時引入了一些市場要素。他還啟動了“開放”政策。“開放”一詞借用了蘇聯反對派的說辭。他這麽做,弱化了蘇共對媒體的控制,為多元化的意識形態的產生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