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爆發(第6/7頁)

在這一點上,普林西普說對了。柏林在等待發生“不可避免的事件”。在一段時間裏,德軍一直在說它此時此地能夠贏得一場歐洲戰爭,但是一旦俄國站穩腳跟,情況就會失控。德國人預計這一轉變可能會發生在1917年,到那時,俄國的戰略鐵路將能夠以德國人的速度快速地來回運送軍隊。現在,潛在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很雜很多——德國唯一的朋友在解體,要麽在近東和中東出現德意志帝國,要麽誕生一個超級大國俄國。人們可以日復一日地信口開河漫談所有這一切,但是,現在這些問題已經迫切地擺在德國人面前。德國的創建者俾斯麥能夠非常英明地捕捉到偶然事件,並利用它們把他的敵人們引到錯誤的方向上去。俾斯麥的雕像矗立在無數的城鎮中,他的繼承者都想弄明白他是怎麽做到如此英明的。如今,1914年,又一樁偶然事件發生了: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奧匈帝國的外長一直想知道如何把德國牽連進來。霍約斯伯爵被派到柏林來確定到底該怎麽辦。這是一個正在尋找開戰借口的國家。

在戰爭失敗之後,幾乎所有卷入決策的人們,包括德國首相、奧匈帝國的外長和差不多全部的德軍軍官,都毀掉了他們的私人文件。我們要想真正了解1914年時柏林發生了什麽事,只能借助長途電話的通話內容、閣樓中被遺忘的東西和一份內容非常多的文獻——貝特曼·霍爾維格的秘書庫爾特·裏茨勒(一位猶太人)4的日記。在他的日記中,1914年7月7日是毀滅性的一天。當天晚上,這位年輕人與胡須灰白的貝特曼·霍爾維格首相坐在一起。他們親切交談,裏茨勒知道,首相雖然在傾聽,但他其實是要抓住命運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一天日記中關鍵的一行字是:“俄國在變強變大,它已經成了一個噩夢。”貝特曼·霍爾維格指出,將軍們都確信必須發動一場戰爭,否則就來不及了。現在,德軍擁有一個完全可行並將獲得成功的大好機會。要是到了1917年,德國就沒任何指望了。因此,如果俄國人現在就進行戰爭,那麽,對德國來說,1914年要比以後合適得多。而且,如果俄國率先宣戰,西方列強有可能拋棄俄國,在這種情況下,協約國集團就會分裂。總之,不論哪一種出現情況,德國都將是贏家。

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密謀的過程中,決策層的很多人展現出一副無辜蒙冤的樣子,就好像他們沒有參與一樣——德皇坐著他的遊艇出遊了,外交部部長在度蜜月,總參謀長則在遊泳。不過,在自己莊園中的貝特曼·霍爾維格卻以一種最古怪的方式證明那一切都是假象。有一份沒被毀掉的記錄顯示了他的開支。而且他的開支有所增加。在貝特曼·霍爾維格假裝度假期間,他幾次前往柏林。由於小氣,他都要國家支付費用。為了可能爆發的戰爭,他往返幾次,安排國家的財政(當然,可能也有他自己的財務,他可是出身於銀行世家),收取債務和審慎地買賣債券。一位特殊的情報人員通知漢堡的沃伯格家族[34]應該做的事情。柏林打算發動戰爭了。

奧匈帝國外交部有一位脾氣火暴的外交官,他曾把斐迪南大公被謀殺一事稱為“戰神馬爾斯贈送的禮物”——一個解決所有問題的奇妙借口。他認為奧匈帝國將重現輝煌,俄國會乖乖就範,甚至土耳其也可能會被接管。在6個星期裏,就能贏得一場俾斯麥式的勝利。正像德皇威廉二世所說:“要麽現在,要麽永不”。德國要戰爭,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正好是一個完美的機會。奧匈帝國意識到:要利用這個機會進攻俄國的附庸塞爾維亞,他們發布最後通牒,其中包括塞爾維亞無法接受的會喪失獨立地位的要求。從事態的進展來看,奧匈帝國根本沒有熱情與俄國打仗——塞爾維亞可以打,但俄國太大了。奧國把它的擔憂變成了拖延——要安撫匈牙利人,要收割莊稼等。柏林方面則審慎地敲打著桌子,進行督促,1918年7月23日,奧國發出最後通牒。25日,塞爾維亞有保留地予以接受,與此同時,奧國宣布進行軍事動員,但仍沒有宣戰。德國政府則發出了更多的催促聲,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此時,俄國面臨的挑戰,顯而易見:它能保護自己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嗎?進一步說,它能確保在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海峽[35]的未來局勢嗎?起初,沙皇完全不相信正在發生的一切(當德國大使最終將德國的宣戰書呈交給沙皇時,他眼含淚水,接受了這一事實)。也許只是動用一部分軍隊,單獨對付奧國?德皇本人也曾重新考慮過戰爭問題,因此,才有許多俄德兩國皇帝的電報交流。在戰爭即將爆發的時候,貝特曼·霍爾維格首相似乎也曾對戰爭有所懷疑。但在當時,德軍將士則堅持己見,因為他們有理由認為他們擁有不可動搖的力量。這一切都取決於鐵路。擁有鐵路就將贏得戰爭。如果一個大國能夠設法在征召和運輸100萬軍隊方面取得領先,那麽,它就能夠在其他國家的軍隊準備就緒前到達敵人的邊界。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這種情況就曾發生過,當時法軍的部隊運輸一團糟,而德軍的參謀人員則高效地完成了這項工作。實際上,法軍在6周的時間裏就被包圍和俘虜了。在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也曾發生一次因鐵路供應不足導致的災難,當時,兩個大國因在中國的利益而發生沖突,由於跨西伯利亞鐵路無法解決供應問題,俄國不得不尋求和解。現在是1914年,每位參謀都擔心敵軍會率先采取行動,德國人為此堅持要求奧匈帝國針對俄國進行全面動員,他們認為只要這樣,“鐵骰子就會滾動起來”。德軍本身明顯想打一場戰爭,而且已經決定進行動員,而就在此時,俄國人送給了他們一份大禮。7月31日,聖彼得堡宣布總動員,這剛好發生在德軍宣戰前夕。這也意味著德軍的軍事調動可以說成是出於防禦。考慮到帝國國會中潛在的反對力量,這一點十分重要。在當時的情況下,社會民主黨人沒有制造任何麻煩,他們投票支持戰爭。德國大使向俄方呈交了一份要求俄國結束動員的照會,在遭到拒絕時,德國於8月1日宣布進行戰爭。德國的戰爭計劃是想立刻進攻法國,為此,列車立刻啟動。巴黎收到一份最後通牒,大意是法國必須宣布中立,並做出保證。在這種通牒被拒絕後,法德之間隨後也在8月3日爆發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