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15(第7/8頁)

在俄國前線,隨之而來是一場更大的危機。在加裏西亞的那支龐大的攻堅部隊,現在前行進入了俄屬波蘭的南部邊緣。在7月中旬,東普魯士的德軍則調集了另一支攻堅部隊前往俄屬波蘭的北部邊緣。這樣,由於德國在波羅的海又開辟了一條戰線,局勢進一步復雜化。早在4月中旬,他們已派遣騎兵進入了那裏的空曠地帶,並誘騙更多俄軍進入這個地區,而這裏並不值得布置那麽多軍隊——一支俄軍不得不控制裏加,另一支則不得不保衛立陶宛。北方新戰線的開辟又提出了如何安排預備隊這個常遇到的麻煩事。因此,俄軍的戰略境況非常糟糕,一個明智合理的目標是完全放棄波蘭。然而,如此的意見本就少有,還很容易被壓制。首先,撤離華沙需要2 000列火車,但由於必須運送馬匹所用飼料,因此無法抽調出這些運力。另一個觀點則是,人們認為北部的科夫諾、華沙城外作為俄國統治標志的新喬治弗斯克大型要塞,以及其他地方和各條河流上規模較小的要塞,都將起到屏障作用。在戰爭爆發之前,這些要塞已經花費了大量資金,配備了數千門大炮和數百萬枚炮彈。為什麽要直接放棄它們呢?

於是,俄軍穩住陣腳開始戰鬥。造成俄軍彈藥短缺的原因,真的不是這個國家可怕的落後狀態(正如斯大林和那些移居到國外的將軍們斷言的,所有人都在為他們的不端行為尋找借口),而是掌握權力的人們執迷不悟且屢屢判斷失誤。陸軍部從不認為俄國的企業家誠實或具有競爭力,而陸軍部負責炮兵的機構還認為,步兵總在上演那些倒黴的故事。俄國邀請外國人供應彈藥,但每個供貨商都把俄國列在貨單的末尾,俄國送來的關於彈藥規格的說明,也都像腕寸一樣早被淘汰了,而且無論怎麽商討,俄國都不能直接付款(俄國使用英國的信貸方式)。但事實是俄軍即便儲備了200萬枚炮彈,那些大型要塞還是被攻破了。在7月中旬,馬克思·馮·加爾維茨將軍指揮的第二十集團軍攜帶1 000門大炮和40萬枚炮彈從南面,馬肯森將軍指揮的第十一集團軍從北面,分頭前行,一路炮擊,有時竟將俄軍一個集團軍炸得只剩數千人。到8月4日,德軍占領了華沙。新喬治弗斯克要塞駐有大批守衛部隊,1 600門大炮和100萬發炮彈。考慮到當時歐洲其他每一個要塞都面臨著重型火炮攻擊的情況,該要塞的人員和物資都應撤退。但當時俄軍真正的最高指揮官米哈伊爾·瓦西裏耶維奇·阿列克謝耶夫將軍卻認為,“教會要求我們必須保衛這個要塞”。安特衛普要塞的征服者漢斯·馮貝澤勒將軍帶著攻城裝備來到新喬治弗斯克要塞。他抓獲了該要塞的總工程師,並逐一細看這位工程師提交的所有地圖。德軍僅用一枚炮彈就炸毀了要塞的一個堡壘,整個要塞隨之在8月19日投降。與此同時,另一個大型要塞科夫諾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俄軍指揮官本以為它能保衛立陶宛,結果卻讓德軍有了與在新喬治弗斯克相似的巨大收獲—— 1 300門大炮和90萬枚炮彈。

正如土耳其的一句諺語所說,“一次災難勝過千條建議”,俄軍最高指揮部終於做了件正確的事情。俄軍決定撤退,而且是1812年[68]焦土戰術式的撤退,身後沒有留給德軍任何可用的東西。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是一次管控十分出色的撤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被焚燒,成百上千的難民疲憊不堪地逃離猶太人聚居區湧入城市。而在德軍艱難地前行進入普裏皮亞季沼澤區時,他們超出了他們自己的後勤供給範圍,甚至連水也成了問題。不過,由於俄軍最高指揮部高估了德軍對裏加的威脅,采取在不同方向上撤退的策略,因此,在9月18日,德軍得以偷偷穿過“斯文茨內亞缺口”,設法占領了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魯登道夫想要繼續推進,但法金漢則非常現實。俄軍已經有100萬人淪為俘虜,很明顯,它已不可能幹預德軍在其他地方的計劃了。無論如何,作為大戰的操控者,法金漢完全理解在白俄羅斯為軍隊提供後勤所面臨的困難。他清楚,那裏遠在德國鐵道卸載點之外,沒有碎石鋪就的道路,俄國的鐵路幾乎無法發揮作用,而且,那裏的鐵路軌距更寬,德國的機車也無法使用。現在的優先事項是打敗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半島的冬天到來之前建立一條與土耳其相連的陸上通道。法金漢拒絕了奧匈帝國關於意大利和烏克蘭的計劃,並把馬肯森將軍派到巴爾幹半島。與此同時,保加利亞政府有他們自己的野心,即打算重建中世紀的保加利亞帝國。按照德軍的戰略設計,保加利亞被安排從東面入侵塞爾維亞。在10到11月之間,德軍征服了整個塞爾維亞。1916年1月1日,首列由柏林直通土耳其的列車抵達了伊斯坦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