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17(第11/11頁)

在卡波雷托戰役中,意軍有30萬人被俘,30萬人掉隊——即與部隊失去了聯系,與此同時,意軍一半的大炮被敵軍繳獲。卡多爾納試圖使意軍在塔利亞門托河上穩住陣腳,但由於對方擁有保時捷設計的交通工具,攻擊者能夠非常迅速地調動他們的大炮,意軍被迫後撤到皮亞韋河,河西岸就是蒙特格拉帕(Monte Grappa)的丘陵地帶。此時,英法兩國的軍隊終於趕到。而由於這個地區有沼澤的緣故,瘧疾也隨之發威。與以前的180英裏的防線相比,現在的防線只有70英裏,已經變得更短了——到現在為止,同盟國軍隊距離各個鐵道卸載點都很遙遠,自身運力已不再充足。在意大利,民族抵抗運動終於變得深入人心。深明事理的迪亞斯取代了卡多爾納,意軍最高統帥部命令禁止把士兵當作牲畜一樣對待。德奧軍隊也無法攻破皮亞韋河和格拉帕陣地。11月2日,德奧軍隊的卡波雷托攻勢正式停止,奧托·馮·貝洛將軍被派到西線,那裏將要開始所有攻勢中最猛烈的一次進攻。德國領導層實際上還沒有辦法擊敗意大利。但就在這個時候,德國人又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優勢——俄國崩潰了!

說明:

1 列寧擁有一位非同尋常的中間人——赫爾方德(Helfand),此人曾是一位革命者,代號是帕爾夫斯(Parvus)。赫爾方德從青年土耳其黨那裏發了大財,掌控並壟斷了奧斯曼帝國煙草業(他生活在馬爾馬拉海一座島嶼的豪宅中,列寧的主要助手托洛茨基在1929年被斯大林流放到此處)。赫爾方德買通了那些想要讓俄國出現動亂的德國人,並安排好了列寧和他的追隨者乘坐歷史上首趟無煙列車取道德國來到斯德哥爾摩(這裏的中間人是庫爾特·裏茨勒),列寧對這種行事方式十分贊同。4月16日,在行駛一周之後,這趟列車抵達彼得格勒的芬蘭火車站,列寧受到了禮節性的歡迎。

2 這個戰役以它的名字命名,並不完全準確。今天這裏有一家非常出色的斯洛文尼亞博物館。

3 實際上,海明威是在1918年才來到意大利的。

[78] 這裏說的是,1914年9月22日拂曉,德海軍U–9號潛艇在距離荷蘭海岸大約20英裏處,意外擊沉英海軍3艘巡洋艦一事。——譯者注 [79] 指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4國。——譯者注 [80] 阿拉莫是今美國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附近的一個要塞。1836年3月2日,當時還屬於墨西哥的得克薩斯地區因蓄奴問題宣布脫離墨西哥,建立得克薩斯共和國,由美國的前田納西州州長山姆·休斯敦擔任總統。墨西哥方面派兵平亂,休斯敦命令他手下成分復雜的200多名軍人先據守阿拉莫要塞,經過13天的激戰,守城軍人被墨西哥軍隊全部剿滅。3個星期後,休斯敦率軍發起反擊,並取得決定性勝利,確保了得克薩斯最終並入美國。這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阿拉莫戰役。——譯者注 [81]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等國在它們的非洲殖民地征募大量黑人參戰,其中的塞內加爾軍人由法國招募到西線作戰。——譯者注 [82] 喬治·克列孟梭(1841~1929),法國政治家、第三共和國總理,法國近代史上少數幾個最負盛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延續了半個多世紀,與法國多次重大政治事件緊密相連。1917年10月出任法國總理,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的勝利和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做出重要貢獻,被當時歐洲人譽為“勝利之父”。——譯者注 [83] 出於反德的需要,俄國的首都由原來的聖彼得堡被改名為彼得格勒,其差別在於“堡”為“城市”一詞的德語用法,“格勒”是斯拉夫語“城市”的意思。——譯者注 [84] 塔夫裏達宮,指當時俄國國家杜馬所在地。——譯者注 [85] 作者在這裏所概述的是“一戰”中的帕斯尚爾戰役,也就是作者在下文細述的第三次伊普爾戰役。——譯者注 [86] 路易吉·卡多爾納(1850~1928),意大利陸軍總司令,陸軍元帥。生於意大利帕蘭紮。1870年在其父老拉法埃萊·卡多爾納領導的參謀部任職。1910年在熱那亞任第七軍團司令,次年晉升中將。1914年後任意軍總參謀長、陸軍總司令,指揮意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23年晉升陸軍元帥。——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