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17(第9/11頁)

對於這種情形,軍隊中的當權者往往都會指責士兵。在意大利,軍官階層和士兵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這與俄國的情況有點兒相似。控制意軍戰略部署的是來自意大利北部的卡多爾納(Cadorna)[86](在意大利統一過程中,他的父親曾把教皇庇護九世捆綁進了梵蒂岡)。他認為他的士兵只有在恐嚇威逼之下才會作戰。如果士兵不能沖出戰壕進行攻擊,那麽他們自己的大炮就必須向他們射擊。“一戰”結束之後,在巴黎和倫敦等地,建起了許多無名戰士紀念碑,來紀念那些被炸得粉身碎骨,不再能夠確認身份的士兵們。在紀念碑的揭幕式上,也會隨機選取這類士兵的一些遺孀前來參加。意大利人也建過這樣的紀念碑,但在第二集團軍戰鬥過的地方,那些被搜尋出來無法確認身份的戰士遺骸則被排除在外,因為那裏的任何一個戰士都有可能是被他自己的將軍打死的。有這樣一個後來成為法西斯民兵組織首領的軍官(後來有人在1931年把他從火車上扔到外面,有可能是出於報復而謀殺了他)習慣性地站在前方戰壕上,手握左輪手槍,他手下的士兵如有猶豫,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擊斃。卡多爾納甚至采用古羅馬軍隊的做法,即在一個作戰表現糟糕的團中,隨便從每10名士兵中拉出一人予以射殺。此外,意軍一些殺戮的事例甚至空前殘酷,比如,一個士兵就因睡過頭落在隊伍後頭而被拉出來執行槍決,而他已經是7個孩子的父親。這起悲劇發生在一支作戰非常勇敢但因寡不敵眾被迫進入無人區的隊伍中。他們曾因絕望而試圖投降但沒最後得到救助,盡管從其他方面來說他們的戰績值得贊譽,但在當時卻被認為要接受懲罰。1917年8月,教皇發起和平倡議,當時人們能夠輕易就判斷出意大利的全面參戰是一個彌天大錯,但卡多爾納卻禁止在前線散發意大利的國內新聞報道。

他很快就遭受了懲罰。貝恩西查台地事件嚇壞了德國人——如果奧匈帝國退出戰爭會怎麽樣呢?隨著東線戰爭的結束,德軍可以騰出一些部隊派到其他地方作戰,同時,他們還新建了由能力出眾的奧托·馮·貝洛將軍指揮的第十四集團軍。貝洛將軍熟知在裏加使用的那些作戰手段,他的部隊裏還有兩位未來的陸軍元帥隆美爾和舍爾納,他們都才華橫溢、備受矚目,但此時還都是奪占山地的下級軍官。在展現了這次世界大戰中只有德軍和法軍才具有的高超運輸水平之後(當然,向維也納的學校運送牛奶的行動不得不暫時中止),德軍7個師和奧軍裝備精良的5個師在伊松佐河上遊的多山區域完成了集結。盡管鐵路運力有限,盡管山路狹窄崎嶇,盡管要運送上千門大炮和每門大炮配置的上千發炮彈,但由於擁有保時捷設計的牽引機器和四輪驅動車輛,還有德軍在戰爭期間利用通道,巧妙地調遣巨大戰爭工具,同盟國確立了令人恐懼的局部優勢。有逃兵警告過意大利軍官,可他們根本就沒有認真對待。

幾天後,有人在烏迪內意軍總部房間的地面上發現了對逃兵的審訊記錄,但此時,災難已經發生。意軍在伊松佐河前線中間地帶的貝恩西查台地,取得了相對意義上的成功,這促使一部分意軍局促不安地前進到托勒敏地區。奧軍在這裏建有橋頭堡,而規模龐大的一個軍占領的一個陣地卻被伊松佐河分為兩個部分。非常奇怪的是,這個軍的指揮官巴多格裏奧將軍——他先是支持、後是反對意大利法西斯主義,他在這兩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顯然不清楚是把優勢兵力放在發起進攻的東岸,還是放在用於防守的西岸。不管怎樣,在德軍炮火的追擊下,他最後躲到了一個洞穴裏,無論哪一邊的軍隊,他都無法指揮了。在巴多格裏奧將軍的北面,另一支意軍集結在伊松佐河岸邊一個叫作福利齊(今天的博韋茨)的村莊。意軍完全沒有料到的是,奧軍裝備最精良的5個師會從山上對他們發起突襲。在河的下遊還有一個叫卡波雷托2的小地方,是意大利兩支主力部隊的接合點。但兩支意軍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卡多爾納本人在想他也許應該轉而支持防禦。但伊松佐河防線意軍的主要軍事力量,意軍第二集團軍的指揮官卡佩羅將軍卻有著其他想法,他在這一個月裏不斷拖延備戰。卡佩羅說過,如果同盟國發起進攻的話,他會進行反擊,會指揮他的部隊前進。卡多爾納很害怕這位來自那不勒斯,身材矮小,脾氣火暴,沒有任何顯赫社會背景的共濟會會員。他容忍了卡佩羅的抗命,可是當同盟國開始進攻後,意軍的大炮最終還是夾雜在後撤的部隊中,被疲倦至極的士兵們拖進了防禦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