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17(第7/11頁)

在梅西訥嶺戰役和所謂的英軍攻勢,也就是“第三次伊普爾戰役”之間,有7周的間歇,這意味著德軍防禦專家馮·洛斯伯格(von Lossberg)上校能夠盡其所能地打造6個不同的防禦陣地。最前面的陣地有3道防線:由充當壁壘的矮墻,而不是復雜的戰壕組成,每道防線之間相距200碼,配有幾個步兵連。第一個陣地向後2 000碼是第二個陣地,這裏的混凝土“彈藥盒”為支援部隊提供掩蔽。而在兩個陣地之間,則建有更多的“彈藥盒”,並都配有重機槍。這些屬於“前方戰鬥地帶”。第二個陣地後面一英裏是為預備隊提供掩蔽的另一套系統。它後面一英裏就是第三個陣地,洛斯伯格預料具有決定意義的事件會在此發生,因此,這裏是“更重要的戰鬥地帶”。

“第三次伊普爾戰役”要比列寧曾寫過的任何東西都更令英國的教育階層感到不滿。當時的降雨遠多於平常。雖然從這個角度來說,黑格將軍是運氣不佳,但氣象專家可能已經告訴他那些地區一定會下雨。最初的炮擊開始於7月中旬,並持續了兩周。這自然告訴了德軍將會發生什麽,因此,德軍沒有絲毫的驚慌失措!發動進攻的9個師,面對著防禦的5個師。天氣非常糟糕,不可能進行空中偵察。“聲波測距”,這種根據敵人火力的聲波來探測敵人炮台位置的精妙方法,也無法發揮作用。“空前殘忍的”炮擊,並不十分精準——英軍發射了430萬發炮彈,但放在帕斯尚爾山脊後面的德軍大炮,毫發未傷。面對攻擊者從左路和中路的進攻,德軍的64個據點仍然都完好無損。7月31日淩晨3:50分英軍發起進攻,低垂的雲霧預示著暴雨來臨,遮蔽了正在升起的太陽。由於炮擊摧毀了德軍前面的幾個陣地,英軍步兵往前推進了一些,但並沒有占領梅西訥嶺和格魯沃爾德高地(Gheluvelt plateau),中部和右側區域才是英軍必須占領的地方,那樣德軍炮兵才能不再持續擁有高地優勢。由於天氣的原因,“徐進彈幕射擊”在許多地方喪失了效力,甚至都不能確定前線的位置。即便如此,第三次伊普爾戰的頭一天,也並非不成功,並不像索姆河戰役的第一天那樣慘烈。由於在伊普爾突出部,要保全士兵生命已變得非常困難,因此,如果戰役的目標僅僅是占領伊普爾突出部周圍的山脊,那麽軍事行動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黑格將軍野心勃勃,渴望實現戰局的突破,而且他像往常一樣,讓無法發揮作用的騎兵堵塞了軍需補給路線。第五集團軍的指揮官高夫將軍也相信英軍將豪邁地躍進。可實際上,這次戰役轉變成了英軍在沼澤中艱難地行軍。

在第三次伊普爾戰役中,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或其他任何戰爭中都最為反常的一件事。在戰役的第一天,天降大雨,隨後連下了7天。在整個8月,只有3天沒有下雨。暴雨連連,降雨量竟然是這個月平均水平的兩倍。重炮射擊讓情況變得更糟,因為戰場和通往戰場的道路都被炸成了泥潭。如果傷員從運送他們到後方的車上掉下來,就會淹死。一位戰地救護車上的中士寫道:“每個擔架都需要6個人,其中的兩個人忙忙碌碌,要不斷地幫助其他人避開泥坑。在有些情況下,泥漿都沒過了我們的腰。在有些線路………最強壯的人也要隨時準備倒下。”而為了躲避德軍的射擊,即使把一樽最輕的大炮挪動250碼,由於泥漿太深,也需要6個半小時。為了安全而匍匐進入彈坑中的傷員發現,下雨使得坑中積水不斷上漲,他們能夠預感到死亡的臨近,預感每次一點點在上漲的雨水會淹死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高夫將軍發起的8月攻勢,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了可悲的失敗。

黑格將軍隨後命令普盧默將軍進行增援。普盧默將軍堅決主張要在一定程度上鞏固陣地,這曾被高夫將軍拒絕。與此同時,普盧默將軍還堅持“攻下和守住”原則。他提出只采取非常有限的軍事行動,部隊應該在設法實現開始設定的目標之後就加固陣地,而不是在超出炮兵的能力和準備之外再嘗試進一步向前推進。另外,普盧默將軍也非常幸運——天氣變晴,地面雖然沒有完全幹透但也已經開始結實起來。在這一點上,高夫將軍可一直好運連連。

在初秋時節,英軍進行了3次有限的戰鬥,其中最著名的是攻占布魯德塞恩德村。這3次戰鬥的特點是使用高度密集的徐進彈幕射擊,保持彈幕剛好在進攻者的前面,且只打到他們前面1 000碼處。與此同時,步兵在小心翼翼地跟進。這樣的炮擊粉碎了德軍的反擊,由於英軍離他們自己的陣地並不遠,所以可以指望得到還算不錯的支援。面對英軍的這種戰術,德軍毫無辦法。普盧默將軍的有限軍事行動(像同一時期的貝當將軍一樣)取得了成功。但英軍付出巨大的努力卻只能控制3 000碼長的距離。按這種速度,永遠也不可能贏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