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運動以及內戰政治(第11/11頁)

[64]案件關於該情節的背景在蕭揚的《浙大學生被捕慘死案》中有描述。《觀察》,1947年11月8日,第16頁。

[65]“於子三案”受到廣泛的報紙報道。這段的描述依據:上海《大公報》,1947年11月2日;上海《中央日報》,11月21日;上海《新聞報》,11月20日;上海《新聞報》,1948年1月8日。

[66]關於這段時期見易社強(John Israel):《中國學生的民族主義(1927—1937)》,第五章和第六章。

[67]余才友:《談今天的學生》,《觀察》,1948年4月24日,第17頁。

[68]這些論點出現在該時期自由主義的報紙和期刊上。老一代人對國民黨統治,包括對政府幹涉學術事務的評價,在後面第五章有論述。

[69]雖然日本占領和1947年春經濟崩潰也許對我們討論的時期內學生運動的發展可能有影響,但是他們不能充分解釋上海青年相對更激進的原因。這一現象也存在於1949年之後黨內知識分子中間。對上海知識分子來說,他們所處的環境中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在起作用,可能與上海是全國主要的工業中心有關,但是真實原因有待更細致的分析。

[70]上海《申報》,1947年7月19日;上海《大公報》,1948年6月15日。

[71]關於本問題的敏感回答見費孝通《沒有安排好的道路》,《觀察》,1947年5月3日,第6—7頁;同時見天津《大公報》,1947年7月10日。

[72]鮑大可對陳立夫做的采訪透露了逮捕學生的原因。後者是國民黨組織部長和實力雄厚的“CC系”領袖。顯然,政府領導不僅授權他們震懾學生,而且真的相信,如果“真正”的共產黨能被逮捕,運動就在掌控中了。(《共產黨接管前夕的中國》,第50頁)

[73]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70頁(第1256頁)。

[74]一位北京大學學生在1948年3月告訴鮑大可:在北大,至少50%的學生同情共產黨,認為它比國民黨好。但是在前不久,大使司徒雷登告訴鮑大可,70%—95%的學生反對中國的共產主義——雖然他承認反對政府的學生的比率也在這個水平上(《共產黨接管前夕的中國》,第46—47頁)。迪爾曼·德丁(Tillman Durdin)在1948年年中估計有70%的北平大學生“支持”中國共產黨,但是在前一年這個數字為大約50%(1948年6月20日《紐約時報》)。

[75]上海《東南日報》,1948年12月24日。

[76]調查結果轉載於1948年7月17日《觀察》,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