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不善和喪失民心(第3/4頁)

人們很快意識到,即使不考慮改革方案本身帶有何種缺陷,最糟糕的是這一方案得不到嚴格地執行。嚴格執行經濟改革措施的地區只有上海。在上海,蔣經國以極大的熱情認真地進行經濟改革,國民黨政府意識到這次改革是它最後的機會。政府希望它能扭轉上海——中國的商業和金融中心——糟糕的經濟狀況,那麽國家的其他地區的局勢也會隨之逐步好轉。

蔣經國在上海的活動受到了最大程度的關注。他逮捕和懲罰那些最有權勢的投機倒把者,被描繪成城市叢林中無所畏懼的獵手。一時之間,蔣經國的“打虎行動”贏得了上海民眾的廣泛支持——投機商利用通貨膨脹為自己撈取好處,上海市民深受其害。超過3000名投機倒把者,其中包括上海最有名的商人,被送進監獄。在最後關頭,政府試圖證明它會將這次改革進行到底,在這次行動中,任何人都不會得到特殊照顧。然而,在一個月之內,當新改革方案的缺陷開始顯現出來時,蔣經國一開始轟轟烈烈的“打虎行動”成了人們的笑柄。

到8月28日,中央銀行已經發行了3000萬金圓券,以兌換民眾的金銀和外幣。但政府並沒有制訂任何措施把所有閑置資金吸引(或驅使)到生產或至少非通脹的領域中。[83]當然,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這一點都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公眾對政府的新幣從來都缺乏足夠的信心,持續的通貨膨脹讓存錢失去了意義。[84]

新改革方案在全國其他各地區未能有效地執行對上海的改革造成了更為巨大的壓力。蔣經國在上海的強硬手段的確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價格穩定下來並保持了大約六個星期。盡管如此,即使沒有多少經濟頭腦的人也明白,如果全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狀況持續惡化,上海不可能長時間不受這些地區的影響。[85]但很顯然,這種可能性卻被南京的經濟規劃者忽視了。在全國其他地區——這些地方改革措施並沒有嚴格執行——商品價格仍在繼續上漲。

到9月底,上海已經成了一座經濟孤島。商人們或者預期政府會取消價格控制,因此停止向上海供應商品,或者將商品賣往其他地區。運往上海的大米在城外被外地商人買走,他們願意支付比上海市場更高的價格。糧食儲備不斷減少,原材料的補給日益困難,囤積貨物被定為刑事犯罪。許多面粉廠被迫減少了產量。上海電力公司得到的煤炭只有每月額定量的一半左右,不得不向市政府發出緊急呼籲。

進口原材料價格的上升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由於進口成本的上升,政府為成品制定的最高限價居然低於生產成本。例如,某一等級的棉花最高限價是每錠707金圓券。但由於紗線生產商無法以限定價格購買原棉,他們每制造一錠棉紗就要虧損70金圓券。[86]政府沒有制定任何規定保證上海能夠得到持續的物資供應,定量配給民眾必需的商品和材料,或將生產成本和商品價格的比例維持在合理的水平。[87]

嚴重的問題還不止這些,10月初人們又得知了一個更糟的消息,政府又增發了2.2億金圓券以填補財政赤字。政府在8月宣布,金圓券發行的上限是20億,現在發行量已經達到了這一限額的50%。所有人都知道這條消息意味著什麽。東北和山東日益惡化的軍事局勢——政府軍隊在9月下旬丟掉了山東省會濟南——進一步動搖了民眾的信心。

一件與上述問題相比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最終打破了上海表面的平靜。10月1日,財政部宣布提高包括煙草和紅酒在內的7種商品的稅率。上海所有的煙草商店停止了營業,要求政府允許他們的提高售價,以彌補稅率增加造成的損失。政府同意了銷售商的這一請求。10月3日,當煙草商店重新開業時,香煙的售價上漲了100%。[88]這樣一來,沒有任何人再相信政府有能力穩定物價了。上海立刻出現了搶購狂潮。為了盡量減小預期中的新貨幣貶值帶來的損失,人們都急著將手裏的現金換成商品。所有人都盡可能利用商品仍然維持限價這一段時間。由於擔心虧本,店主們開始縮短營業時間,或停止銷售商品。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幹脆完全停業。與此同時,黑市重新繁榮起來,被稱為“旅行者”的商人將大量貨物運出城市。[89]普通人用自己的資金購買商品,那些更富裕和精明的人則逃往更安全的地方,例如台灣、廣東、四川、香港。[90]

蔣經國試圖扭轉進一步惡化的經濟局勢,但他已無能為力了。蔣經國領導的大上海青年服務團在9月中旬組織了30—40個“巡邏小組”,每個小組招募了數千名工人,他們的任務是協助改革措施的實施。這些工人每天在城內巡邏,調查黑市活動。當地居民一旦發現了違反緊急經濟方案的行為,可以隨時向這些小組匯報。上海電影公司收到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指令,禁止在任何影片中諷刺新貨幣,違反者將以破壞民眾對金圓券信心的罪名接受處罰。[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