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戌初(第8/12頁)

伊斯大喜,趕緊抽打騾子,緊緊跟上隊伍。他出門追趕得太急,不及備馬,就隨手牽了頭騾子來。好在此時大街上人太多,騾子和馬的行進速度也差不多。伊斯不敢太靠近張小敬,便去和檀棋套近乎。檀棋心中惦記公子,懶得理他。伊斯只好一個人綴在後頭。

他們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才擠過觀燈人潮來到了光祿坊。前方就是朱雀大街,再過去便是萬年縣城的轄區了。不過走到這裏,馬車實在是沒法往前走了。

此時寬闊的朱雀大街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民眾,摩肩接踵,不可勝計,黑壓壓的一片,密得連風都透不過去。

他們都在等著看拔燈。

拔燈不是燈,而是一隊隊在特制大車上載歌載舞的藝人。這些拔燈車由各地官府選拔,送入京城為上元燈會添彩。上燈之後,他們分別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入城,沿街徐行,各逞技藝,最後在四更也就是醜正時,集合於興慶宮前。獲得最多贊賞、表現最奪目的藝人,謂之“燈頂紅籌”。

在那裏,天子將恩準“燈頂紅籌”登上勤政務本樓,一起點燃長安城最大的燈樓,把節日氣氛推至最高潮——這就是拔燈的由來。

長安民眾除了觀燈之外,另外一大樂趣就是追逐這些拔燈車。車子走到哪兒,他們就跟到哪兒。一些特別出色的藝者,每年都會有固定追隨者一路跟從。

現在朱雀大街中央,兩個極受歡迎的拔燈車隊正在鬥技,一邊是一個反彈琵琶的緋衣舞姬,一邊是個敲四面羯鼓的半裸大漢。兩人身邊皆有樂班隨奏。無數擁躉簇擁在周圍,高舉綢棒,汗水淋漓地齊聲呐喊。

張小敬一看這架勢,只怕半個時辰之內這裏的人群是不會散了,寬大的馬車肯定穿不過去。他和其他人商議了一下,決定讓那一幹士兵押送馬車,從南邊繞路慢慢過去,他自己先行一步。單騎行穿越朱雀大道,比數騎外加一輛車可快多了。

本來張小敬讓檀棋跟著馬車走,可她眼睛一瞪:“你不是總說,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你剛才非要我跟著,現在又要甩開?”她倔強地把馬頭一撥。

張小敬只得苦笑著答應。於是他跟檀棋兩人兩馬先走,其他人繞行。

至於那個跟在屁股後面的伊斯執事,張小敬的意思是不必理睬,愛跟著就跟,跟丟了活該。

計議既定,車夫把馬車掉頭,一路向南而去。張小敬和檀棋則從馬上下來,把韁繩在手腕上扣上幾圈。這兩匹馬沒有玳瑁抹額,不能在朱雀大道上奔馳。何況現在大道上人數太多,騎馬還不如牽馬走得快些。

於是兩人就這麽並肩牽著兩匹馬,努力地擠過重重人群。四周燭影彩燈,琴鼓喧囂,不時還有剪碎的春勝與花錢拋去半空,又徐徐落下,引起陣陣驚呼。整條大道上洋溢著脂粉味、臭汗味與幾千支蠟燭的香膩味,濃郁欲滴,熏得觀者陶陶然。

這兩人兩馬,默然前行,與興奮的人群顯得格格不入。在人群裏穿行的張小敬,收斂起了殺氣和兇氣,低調得像是不存在似的。有好幾次,興奮的遊人撞到他身上,才發現這裏還有個人。檀棋幾次側過臉去,想對張小敬說點什麽,可又不知該說什麽。

登徒子、死囚犯、兇神閻羅、不肯讓女人代死的君子、酷吏、幹員、遊俠……此前短短幾個時辰,檀棋已經見識到了張小敬的許多面孔,可她對這個人仍舊難以把握。如今這雜亂的人潮,反倒如潺潺溪水一般,洗褪了張小敬身上那些浮誇油彩,露出本來的質地。

檀棋的腦海裏,凝練出兩個字:寂寞。

張小敬的身影十分落寞。周圍越是熱鬧,這落寞感就越強。他穿行於這人間最繁華最旺盛的地方,卻仿佛與周遭分別置身於兩幅畫內,雖相距咫尺,卻永不相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比公子距離這塵世更遠。

她這麽想著,頭也不知不覺垂下來,背手牽著韁繩,輕聲地哼起牧護歌來。歌聲縈縈繞繞,不離兩人身邊。聲音雖低,卻始終不曾被外面的喧騰淹沒。

這是岐山一帶鄉民祭神後飲福酒時的助興調子,雖近俚俗,卻自有一番真意。公子曾說,此歌韻律是上古傳下來,上可映月,下可通達初心,大雅若俗,今人不知罷了。

此時天上明月高懸中天,渾圓皎潔,散著清冷的光芒。檀棋相信,那月亮已生感應,只是不知能通達到哪些人的初心中去。

且唱且走,檀棋忽然發現,張小敬牽著韁繩前行,那粗大的手指卻輕叩著轡頭上的銅環,恰好與牧護歌節拍相合。他的動作很隱秘,似乎不好意思讓人發現。

檀棋輕輕一笑,也不說破,繼續哼著。兩個人很有默契地一唱一拍,就這麽穿過喧囂人群。張小敬的步態,似乎輕松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