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十四章 戰局(中)(第2/3頁)

沒想到,王師厚不接納他們,也不給他們提供吃的,還讓平盧軍驅趕他們;在他們進入兗州的時候,兗州防禦使同樣不肯出錢出糧安置。

他們被迫成了流民,還是被官兵驅逐殺戮的流民。

袁承志是當過流民的。

國戰之前,他就是一個因為土地兼並失去家園,被迫逃荒的流民。

那是他生命中的黑暗歲月,為了一口吃的,他放下了所有尊嚴,跪在地上仰著頭不斷拱手,狗一樣向人家乞討,而得到的往往是橫眉冷眼的鄙夷、驅趕,乃至毆打。

他常常餓頭暈目眩,為了活下去,什麽都吃過,樹皮草根花葉......就這些東西還總是不夠吃;為了活下去,他們什麽都做過,偷雞摸狗搶小孩的東西,就這樣他的弟弟還是被餓死了。

而每每看到大戶人家的家丁、身著制服的官吏、盔明甲亮的官軍,想要偷東西搶東西的他們,都會迎來一陣狂風暴雨的驅逐追殺,他的妹妹就是這樣被打死。

那時候沒有人把他當人,包括他自己。

他也確實活得不像人。

再後來,他被招募,成了團練使新軍的一員,參加國戰,九死一生,立功受獎,成為修行者,成為軍中校尉,成為人上人。

一朝做了人上人,便不能接受再當牛做馬,何況是再度淪為流民。

先後被平盧軍、兗州軍驅逐趕殺的經歷,令袁承志想起從前沒有絲毫人的尊嚴與樣子的流民歲月,某一日,怒不可遏的他徹底爆發,糾集軍士劫掠鄉裏,攻打地主大戶,襲擊縣城。

他們雖然沒了軍械,但他們殺人的技法沒有丟,他們雖然沒了甲胄,但修為境界還在身上。

當他們團結起來,放開手腳不顧一切,開始劫掠州縣、殺人不眨眼後,很快就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糧食漸漸有了,兵刃漸漸有了,城池房屋漸漸有了。

兗州防禦使的兵馬,被這群不要命的流兵幾度擊敗,為了安定地方,最終迫不得已,只得招安他們。

後來,因為覺得兗州防禦使對他們不好,他們再度群起反抗,把兗州節度使趕出了兗州。在眾將士的推舉下,袁承志成為新的兗州防禦使。

為了方便為麾下戰士謀取更多好處,穩固自己的地位,袁承志奪走了兗、密、沂三州的財政權與人事任免權,建立了自己的幕府,成功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這回中原風雲突變,耳聽得趙寧在徐州與楊佳妮大戰,眼瞅著反抗軍渡河南下、耿安國投效大晉朝廷,袁承志與麾下將士亦不免日緊一日的思考前程。

對袁承志這個一鎮之主而言,能夠爭取的前程其實不多,加官進爵雖然誘人,但其實都屬於錦上添花的東西,不改變本質富貴。

他的本質富貴在於藩鎮。

擁有藩鎮軍政大權,說委婉些是一方諸侯,說直白些是土皇帝,這是他的根本富貴。升官也好進爵也罷,他都不能離開藩鎮。

離開了藩鎮,失去了自己的部屬,沒了生殺予奪的大權,再高的地位都是鏡花水月,指不定什麽時候就被上位者拿走。

當然,以藩鎮之主的身份,兼任中樞緊要官職,的確可以有效提升地位,獲得更多權柄,享受更多榮華。

但在不能離開藩鎮的情況下,這些提升都很有限。

張京被楊延廣封了郡王,加上了吳國兵馬副元帥的頭銜,也只是讓他成為了吳國最尊貴的一批人而已。

他不可能因為郡王爵位就放棄自己的藩鎮,也不可能因為副元帥之位就卸任四鎮節度使。

秦國也好吳國也罷,他們國中的藩鎮節度使,不會有人願意離開藩鎮,被奪走兵權,去中樞任職的。

立足藩鎮,袁承志能夠增加的富貴就有限,唯一的選擇便是效仿張京,攻城掠地吞並臨鎮,用征伐建立自己的大業。

人貴有自知之明,袁承志不認為自己能效仿張京。

能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袁承志就很滿意了。

在這種情況下,袁承志不可能效忠大晉朝廷。

河北河東兩地是一個座藩鎮也沒有。

耿安國、王師厚先後表忠於大晉,在袁承志看來是被逼無奈之選,縱然暫時還能做個節度使,手握藩鎮大權,可一旦大晉贏得中原之戰,接下來要麽直接撤掉藩鎮,兩人頂多做個反抗軍將領,要麽削藩,兩人權勢會大為縮水。

袁承志起勢之後落魄過一次,不想再次落魄,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他決定不歸順大晉朝廷。

他麾下的將士同樣不願歸順大晉。

大晉禁止土地買賣,在實際上已經沒了地主,官將也好士紳也罷,都不能買田置產擴大家業。

大晉官將能夠擁有的,除了那點在袁承志看來微不足道的田宅配額,就只是官職與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