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王者之上 第五章 天知地知(第20/25頁)

唐王爺打定了主意,便向那老頭作揖,道:“老丈,我想再去你們楊家的家廟看看,勞煩您帶路。”那老漢還未喊累,眾太監已是叫苦連天:“大王啊!您連人家的祖宗三代都查了,您還要抄他的族譜麽?”眾太監忙碌一晚,自是歸心似箭。唐王爺安撫道:“既來之、則安之。這是最後一處地方,咱們看過就走。”

夜深人靜,那老婆婆累了,便已領了孫兒回家,此時只剩那老丈一人領路。一行人步上山岡,藉著銀白月光去望,只見岡頂立著一座古廟,前對鏡湖,後倚山岡。雖說年久失修,卻還是能瞧出當年的風水格局極為不俗,足見楊家祖上必曾出過幾個豪傑。

房總管嘻嘻一笑,隨口道:“老丈,瞧這祖廟氣勢不凡,敢情你是‘楊家將’的子孫啊?”

古來楊姓第一英雄,便是力抗大遼、保疆衛士的“楊家將”,看楊家村俊男美女,樣貌堂堂,說不定真是楊業、楊延昭一脈子孫。那老者哈哈笑道:“那可不敢當。不過咱們是‘四知堂’之後,這天底下只消姓這個楊宇,都和咱們有些血緣幹系。”房總管哦了一聲,道:“四知堂?那是啥啊?”唐王爺學問淵博,當下附耳過去,輕聲道:“那是他們的堂號。”

楊氏子孫開枝散葉,單是知名堂號便有兩個,一稱“關西堂”,一是“四知堂”。自“永嘉之禍”、“安史之亂”後,族人南遷東移,漸漸遍及各地。除此之外,尚有不少賜姓改姓,如南北朝的“尉遲氏”改姓楊,“莫胡盧”亦於孝文皇帝時改姓“楊”,甚且諸葛亮平邊時亦賜蠻族姓為“楊”。可無論這族人血脈如何紛雜,嫡系卻只有一支,這支便是春秋“羊舌大夫”的後裔,史稱“楊氏正宗”,便是這支“四知堂”的祖先。

眾人不解楊氏由來,自也不好亂說笑話,眼看那老丈打開了側門,便一個個跟隨進去。

眾人來到了前院,定睛一看,心下不覺又是一凜,只見這祖廟建築居然頗為宏偉,分作了內外兩進。第一進是祭天之地,庭高院深,正中放了只巨大香爐,極見氣派。第二進則是楊氏祭祖之地,遠遠望去,已能見到“四知堂”三字巨軸,筆墨雄飛,氣勢極其懾人。

唐王爺曉得這是人家的宗廟,不容外人隨意打擾,便道:“你們在這兒守著。總管,咱倆一起進去。”房總管是天生的奴才,一見自己受寵,不覺就哼了一聲,便命眾太監留在院外,自與王爺行向內廳。

來到了廳堂,面前大批牌位環繞,當是楊門的列祖列宗,堂上放置一只蒲團,自是供子孫叩首之用。唐王爺道:“老丈,這阿光常來廟裏祭祖麽?”那老漢一邊打火燃香,一邊道:“是啊,每年考試前後,他都會來此上香祈福,盼望祖宗庇佑。”

天下讀書人一生最大的榮寵,便是科考高中之日,打開家廟,祭天祭祖,也好光耀門楣。只是天下千萬讀書人,狀元卻只有一個,長年科考落第如“阿光”,卻該是什麽樣的心情?

唐王爺仰起頭來,只見數以百計的靈位環繞自己。他微微沉吟,便又蹲到了蒲團之旁,房總管訝道:“王爺,有什麽異狀麽?”唐王爺搖了搖頭,道:“沒事,只是想體會阿光當年的心情。”房總管幹笑道:“那還要體會麽?那小子落榜之後,定常在這兒跪他個三天三夜。”

可憐的阿光,一次又一次應考,偏又一次次地落榜,最後淪為騙徒小偷。當他走投無路之時,他在想些什麽?他會否在祖廟裏上吊懸梁?

隱隱約約間,眾人身上發冷,好似見到“阿光”跪地叩首,正自掩面慟哭。

四下一片幽靜,廳內不過三個活人,卻有數百面死人靈牌,氣氛有些陰寒。房總管不免有些害怕,唐王爺卻也無甚畏懼,畢竟他是本朝太祖子孫,三界中有其護佑,自也不怕什麽鬼怪。房總管又冷又累,實在很想走了,他擡起頭來,見到“四知堂”三字,忙道:“老丈,這堂號是誰寫的,有何由來,您趕緊說說吧。”

風吹雪寒,天邊陰雲來得好快,慢慢飄到了山頂,遮蔽了月光。那老漢也覺得冷了,他拉了拉衣襟,顫聲道:“這……這堂號是咱家太公寫的。意思是警惕後人用的。”房總管皺眉道:“太公?那又是誰?”那老者道:“咱家太公名叫楊震,他是唐朝大官,在荊州做過刺史。”房總管頷首道:“原來如此,那這‘四知’又是什麽意思?”

那老者呵了呵手上暖氣,道:“故事是這樣的,咱家太公在荊州當官時,有一年朝廷大官找他做壞事,便在半夜裏遣來一個使者。才把壞事說了,咱太公一聽有違良心,便開口嚴拒,那使者急忙勸道:‘楊公,現下夜半無人,神不知、鬼不覺,您還顧忌什麽?’咱太公聽他這麽一說,順口便道:‘誰說此事無人知曉?照我看來,此事至少“四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