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歪招(第8/11頁)

按理說,這種建議是很合理的。就像之前提到的,周行逢雖占地域卻未稱帝,領著大周武清軍節度使,權潭州事。所以作為大周附屬出兵名正言順,既可討好大周,又可攻關奪寨擴展領地奪取資源。至於要親自帶兵出征的意願也是很合情的,作為劉文表來說,他覺得是自己運籌了這樣一個建功立業的大好策略,心中肯定是不想讓別人去操作的。

但是建議和意願是否合情合理是要看周行逢怎麽想的,而他這個人的思維方式是別人很難捉摸透的。一些別人沒有想到、沒有看出的問題他都能想到、看出,一些別人認為很合情合理的事情他卻能看出非常嚴重的問題來。

為何一定要攻蜀國呢?就算是討好大周,那麽也只需要入蜀境攻夔州、施州、黔州這三處。能攻下最好,攻不下只管在境內搜羅一些錢財物資就回來。這樣虛實相夾的攻擊其實已經可以給蜀國造成極大的壓力和恐慌,算是幫了大周大忙,根本不必迂回深入逼近成都府。

而迂回深入逼近成都府的話不僅不會讓大周覺得自己是在幫忙,而且周世宗還有可能認為自己是在趁火打劫要分他嘴裏的肉。另外從正安出奪瀘州過江,那一路都是險山惡水,除了蜀國守衛軍隊外,還有各種部族的人馬。就算以巨大的人馬物資消耗攻至成都府,那其實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最終蜀國要是被滅了的話,大周肯定不會讓楚軍占住成都府。而如果大周突然因為什麽原因停止攻伐蜀國或直接撤兵,那麽這一路楚軍反倒會陷入死地。

再有,如果楚地調集兵力攻東川的話,南唐會不會在自己背後插一刀?南漢又會不會乘虛而入咬自己一口?所以現在出兵蜀國還不如攻打南漢、南平可靠,因為這不會侵犯到其他實力更強的國家的利益,而那些實力更強的國家現在也沒有工夫來阻止他這樣做。甚至出兵攻南唐都比攻蜀國劃算,這樣至少自己背後的蜀國騰不出手來插自己一刀。

層層析

如果周行逢只是想到這些,最多是說劉文表思慮籌劃不夠周密,那也算不上什麽反常。但是周行逢如果只是將思考的深度停留在這一層,那他就不是周行逢了,當初他也不會有機會坐上楚主的位置。所以周行逢的思路沒有就此停止,而是往更深處延伸下去。

劉文表為什麽要提議攻蜀國?而且還自己主動提出帶兵去出征。無利不起早,大周攻蜀國是為了借此緩解國內經濟困窘,那劉文表主動要求攻蜀並想一路深入又是為了什麽利益?

對於這個問題周行逢很快就想到了可能的答案,而且是一連串的答案。

周行逢首先擔心的事情幾乎所有有頭腦的領導者都會想到,那就是放出去的軍事力量在征戰過程中有可能脫離控制、自立門戶,甚至索性倒戈奪取政權。

這類事情一般在三種狀態下會發生。一種狀態是這支出征的軍事力量在征戰過程中逐漸壯大了,那麽指揮者早就運籌好的計劃便可以付諸實施。有時候即便之前並無計劃,但隨著戰鬥力和資產財力的壯大,指揮者的心態也會隨之膨脹。雖然突入其他國家遠途征戰中力量逐漸壯大的幾率很小,但並非一點沒有,而且如果操作得當還可以快速達到。比如說先全力占住一塊地盤,然後以許下的重諾和眼前的利益騙取民心,再讓百姓將這些重諾和利益到處傳播,那麽征戰的一路都會得到百姓支持,兵力、財力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第二種狀態是指揮者早有預謀的,讓率領的兵馬處處佯攻、虛假運動,再謊報軍情叫苦叫難,從國內不斷騙取增援兵馬和糧餉物資,暗中積攢力量,等足夠壯大之後立刻占地自立或倒戈相向。

還有一種狀態就是掌控兵馬之後立刻采取行動,這一般是領兵征戰的指揮者本身就有一定聲望和力量基礎,然後又有眾多支持者,或者有其他響應的隊伍。而後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就屬於第三種狀態。

周行逢分析了一下劉文表的狀況,覺得他如果真的懷有這種心思的話,第二種情況是沒有的,因為劉文表應該非常清楚他是無法從自己這邊騙到什麽的。第三種情況也不可能,劉文表作為一州刺史,他沒有那麽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而且他所掌控的實力也無法讓其他人相信可以追隨。所以劉文表如果懷著什麽心思的話,那只能是在征戰途中自我壯大。

分析到這一步,周行逢便開始站在劉文表的角度考慮。如果要想在征戰途中自我壯大的話,對於兵力、財力都並非非常寬裕的劉文表而言,占住一塊地盤是可以的,但要想用重諾和利益騙取民心卻不行。這一點周行逢是非常清楚的,他每年從衡州收取的稅銀和供奉,然後按量配給的府銀軍餉需用,都控制在剛剛夠用的限度內,劉文表沒有這樣做的多余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