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14/23頁)

注208 在這裏馬榮祥先生只是粗略地隨口提及國民黨傘兵部隊的創建過程,所謂跟中美作戰打垮了,指的是在緬甸遭到日軍空降襲擊一事。

注209 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北平的圍城是在1948年12月13日。

注210 浦南專指上海黃浦江中上遊段以南地區,位於上海市南部和杭州灣北岸,包括上海市金山區、奉賢區、松江區浦南部分。浦南在廣義上也屬於“浦東地區”,另外也可包含在“路南地區”範圍內,“路南”是指沿滬杭鐵路線以南地區,地跨滬、浙兩地。

注211 馬連良因抗日時期赴偽滿洲國演出,在抗戰勝利後被控漢奸罪,雖然最終未予起訴,但已經傾家蕩產,這是他遠走香港的原因。當然此時他也無法顧及家人。

注212 馬榮祥先生這裏用的都是台灣慣用詞匯,如我們稱“解放”,他說“淪陷”,我們說“起義”,他們說“叛變”,但其實並無多少政治傾向在內,所以均保持原狀。

注213 顧正秋,本名顧祚華,原名丁蘭葆,小名蘭寶。京劇旦角。1928年生於南京。1940年首次公演,改名顧正秋。1941年與關正明合演全本《王寶釧》,由民莘影片公司拍成電影。她能演許多四大名旦的劇目,因有蹺功,也演《翠屏山》《烏龍院》等花旦戲。1944年拜梅蘭芳為師,得梅悉心指點。1945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上海戲劇學校。1946年離開戲校後,曾與譚富英、馬連良同台演出,並自組顧正秋戲團,赴南京、蚌埠、徐州等地公演。1948年11月,應台灣省邀請,率劇團赴台演出達5年,曾被譽為“台灣梅蘭芳”。1953年劇團解散後即息影劇壇。1978年赴美,間或回台演出,並向弟子傳藝。

注214 李桐春(1927—2014),京劇武生、紅生。河北雄縣人,滿族。名凈李永利之子,名武生李萬春二弟。1949年初與其弟李圜春隨王振祖所率的中國劇團赴台演出,未能回歸,落戶台灣。曾搭顧正秋京劇團,後又轉入大宛、陸光、海光等劇團,並於海光、“國光”等劇校任教。在台灣享有“活關公”之譽。

注215 四梁四柱,指形成一個演出班社的主要骨架。同時表明各行當門類之間相互支持、協作才能完成一場演出。一個演出班社就如同一座房屋一樣梁柱之間相互支撐才能四平八穩。又一說,四梁者是老生、青衣、武生、花臉(凈),四柱是花旦、小生、老旦、醜。

注216 關於馬連良赴偽滿洲國演出一事,眾說不一,這裏采用“百度”說法,將事情略述如下:1942年秋天,馬連良應邀赴奉天(現遼寧省沈陽市)演出,時值日偽時期,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長濱田遂提出以馬連良為團長,組建“華北文化使節團”,來“滿洲國”參加“建國十周年慶典”的要求。1942年10月下旬,馬連良率領扶風社青衣李玉茹、醜角馬富祿、花臉劉連容、小生葉盛蘭、武生黃元慶等40余人,以“華北文化使節團”的名義前往奉天。在東北大戲院和“中央大戲院”演出了10天,共10場戲。1946年7月15日,北平市警察局以馬連良1942年曾經“赴偽滿演唱慶祝戲”為名要逮捕馬連良,但馬連良已於4個月前離開北平。後來因為國民黨辦案人員查無實據,實在查不出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曾向東北派出過“官方使節團”,於是最終不予起訴,但已讓馬連良傾家蕩產,只好拼命地唱戲掙錢養家。債務還清後,馬連良從上海去了香港,一去就是三年。1952年才從香港回到北京與家人團圓。

注217 馬崇傑是馬連貴的第七子,馬榮祥、馬崇年的七弟,出生於195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注218 《詩非夢——一代藝人南鐵生》是2005年美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南奇。

注219 馬連良,字溫如。

注220 開國大典是下午三點開始的,我們為此再次詢問馬先生,他強調說,他們確實是淩晨五點就集合了,這當然是可能的。至於開國大典的時間,他說是下午三點。

注221 關於李家的家世,《李德倫傳》(羅筠筠著,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的記載比較詳細,可與李濱的口述相參照。該傳稱,據李家的家譜,李家的宗祖是明代開國都城金陵人,後定居河北滄州,到李德倫的祖父李占有一輩又遷到豐潤。李德倫的父親兄弟三人,長子李際春,字鶴翔,生於光緒四年(1878年),十幾歲投筆從戎,後來進“保定講武堂”學騎兵,畢業後在奉天(今沈陽)任統領,曾與張作霖拜過把兄弟。次子李榮春,字梓鄉,在家務農。三子即李德倫、李濱之父,名李宏春,字育庠,生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