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在華美軍暴行運動[17](第10/11頁)

復旦大學法學院也發起了一次相似的調查。有1613人參加了調查,調查的結果很相似。特別讓學生憤慨的是,一些報道稱:海南島的鐵礦石正出口至日本;前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被指派為開采廣東和海南島的經濟資源顧問。

在北平,清華大學的學生指定5月23日開始的一周為“反對美帝扶日周”。6月1日,上海高校的338名校長和教授簽署了一份致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馬歇爾的電報,抗議美國對日政策。兩天後,一份相對溫和的刊載於官方《中央日報》的社論要求公眾對“名為學生,實為共產黨軍事間諜”者煽動的反美運動與一些工商界和教育界對美國對日政策發自內心的懷疑加以區分。後者被要求將一些問題留給專家,包括:工業發展到何種水平日本的軍事能力將得以恢復,何種水平為維持日本人民生計所必須,等等。不管怎麽說,報紙勸誡,反美運動必須停止。

同時,在華美國人開始發表一些無益於平息事態的言論。在5月25日、26日和27日,美資的《大美晚報》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譴責聖約翰大學的反美運動。報紙提醒學生,他們的大學是由美國基金資助的,如果不是美國攻打日本的軍事努力,學生不會像現在這樣在上海享受著自由。美國駐滬總領事約翰·M.卡博特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在5月30日的美國陣亡將士追思儀式上,卡博特提到聖約翰學生運動的發言被援引:“很多(美國)人將不愉快地反駁:正是因為美國人的慈善——他們把自己微薄的所得貢獻給知識和思考力,學生才得以接受教育,而因美國農民的勞動和美國納稅人的慷慨才得以為生的學生不應該傳播對美國的誹謗。”

這以及美國大使的一篇聲明同樣招致了中國報紙的尖銳反駁。6月4日,大使司徒雷登警告學生在美國正準備對中國政府實施新的大規模援助項目時,反美運動將造成嚴重的後果。對於引起抗議的問題,他聲稱:“我倒要看一看,誰能拿出點滴證據證明日本軍事力量的任何組成部分正在恢復之中,證明美國方面除了確保它永遠不會東山再起之外還有任何別的意圖。”

考慮到學生對美國援助國民黨政府的情緒,這樣的威脅有點過了。有的人試圖這樣解釋:大使司徒雷登作為美國政府的代表被迫做出以上的聲明。他們相信,如果他依舊是燕京大學校長——一個直到1946年被任命為美國大使,他擔任了25年的崗位——司徒雷登博士將不會發出如此不恰當的言論。作為回應,來自北平高校的437名教授稱司徒雷登博士為他們的前任同事,提出證據證明美國確實在恢復日本的軍事能力,重建日本,而沒有以歷史為鑒。歷史的教訓是中國將再次可能成為受害者。[44]

一開始,教育部次長表達了公眾對司徒雷登大使聲明的贊同。但是立法院院長孫科頗有微詞地做出批評,說用威脅的語氣對中國人民說話是錯誤的,因為這將“產生敵對而不是化解問題”。公眾總體的批評增多。最後連《中央日報》也在6月18日在社論中表達了希望,希望美國注意它對日本的扶植政策。

在這次反美運動中,早先學生標志性的大規模示威、抗議和遊行變少了。學生轉而集中於教育性的活動,比如街頭宣傳隊、記者招待會、散發抗議書以及校園集會、罷課、漫畫展,及諸如此類的活動。一場原定於6月5日上海舉行的大型遊行,由於嚴格的安全措施而受阻。設法繞過學校周圍警衛線的學生來到原定舉行遊行的外灘公園附近時,發現自己被數百警察、騎警以及裝甲車包圍。6月9日北平,警察向遊行學生開火,還用警棍和石塊襲擊他們。在昆明,6月17日,在遊行過程中發生了逮捕事件。學生對此的抗議一直延續到7月中旬。

尾聲

政府在日本復興問題上對公眾意見的表面順從,並沒有減輕它對學生的不信任。8月18日,中央新聞社發表了題為《共黨特務煽動無辜學生制造學生動亂之無可辯駁的證據》的文章,該文章被上海幾乎所有的中文報紙登載。該文章指出過去幾乎所有的“學潮”都是由共產黨特務組織和領導的。緊急經濟改革項目——政府通過重振經濟來重拾公眾信心的最後努力——在第二天啟動。同樣在8月19日,政府宣布特別罪犯法庭將處理所謂的政治犯。法庭立即開始發布逮捕令,逮捕被懷疑煽動最近幾次抗議活動的學生。讀者甚眾的周刊——《觀察》的主編儲安平,指責當局巧妙地安排了行動時間,將懲治學生與打擊不法商人和奸商的經濟改革措施安排在同時,試圖通過大快人心的後一舉動,來爭取人們對前一舉動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