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第4/8頁)

[36]《中共中央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選自《重要文件》,第1—7頁。該指示不對外公開。1950年台灣出版的“內政部”調查處編《奸匪現狀匯編:土改》(第40—50頁)重印了這一指示。台灣版和此處總結的不同之處主要在形式而不是內容。除了一些小差異,措辭是相同的。但是條款的先後順序被打亂了,有些條款的內容被重排。

[37]劉少奇:《抗日遊擊戰爭中各種基本政策問題》,(1937年10月16日),來自《重要文件》,第27頁;也可參見《劉少奇選集》上卷,第41頁。

[38]《中央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來自《重要文件》,第29—37頁。

[39]毛澤東:《學習和時局》(1944年4月12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69頁(第943頁)。

[40]晉察冀邊區成立於1937年11月。邊區政府成立於1938年1月(詹姆斯·哈裏森:《走向權力的長征:1921—1972年的中國共產黨史》,第299頁)。

[41]《劉瀾濤同志在中共晉察冀邊區北嶽區黨委二月擴幹會上的報告》,選自《重要文件》,第56—61頁。

[42]彭真:第43—55頁,參見此處。

[43]《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區關於徹底實行減租政策的指示》,1943年10月18日,來自《重要文件》,第83—88頁。

[44]《中央政治部局關於減租生產擁政愛民及宣傳十大綱領的指示》,1943年10月1日,見《重要文件》,第78—81頁。該指示來自《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31—135頁(第910—913頁)。而《毛澤東選集》中的文章省略了列舉十大綱領的第四部分。這裏引用的版本中,十大綱領是:與敵鬥爭,精兵簡政,一元化領導,擁政愛民,發展生產,整頓黨風,調查幹部,開展時事教育,政府中實行“三三制”,減租減息。這些綱領的大多數在馬克·塞爾登的《革命中國的延安道路》中有描述。

[45]邊區政府成立於1941年7月(哈裏森:《走向權力的長征》,第301頁)。

[46]對河南國統區饑荒的目擊記見白修德和賈安娜合著的《中國暴風雨》,第166—178頁。

[47]冀魯豫區黨委:《減息清債工作指示》,1943年6月8日,見《群運指示匯編》(以後稱《指示匯編》),第5頁。

[48]柯魯克夫婦:《十裏店:中國一個村莊中的革命》,第56—59頁。

[49]《羅晶同志來信》,參見此處。

[50]詹隼:《農民民族主義和共產黨政權》,第55—56頁。

[5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67—168頁(第943頁)。

[52]中共1942—1944年整風運動目的在於“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中國共產黨的“布爾什維克化”。它的目的在於教導黨員將馬克思主義應用於中國問題,以及把斯大林主義的組織和紀律方法灌輸給一個從1937年的四萬黨員擴大到1942年的幾十萬黨員的政黨。很多新黨員主要是因為共產黨是抗日運動的領導者而加入它的隊伍,倒不是因為它是中國革命的先驅。關於整風運動,見鮑德·考普頓(Boyd Compton)著《毛澤東的中國:1942—1944年的整風文件匯編》。

[53]《區黨委關於深入檢查群眾工作的指示》,1943年11月16日,見《指示匯編》,第8—9頁。

[54]黃敬:《關於發動群眾及目前中心工作問題的發言》,1944年4月25日,見《指示匯編》,第20—26頁。

[55]《分局給第十二地委的指示信》,1945年1月18日,見《指示匯編》,第30頁。

[56]《分局給第十二地委的指示信》,1945年1月18日,見《指示匯編》,第30—32頁。

[57]冀魯豫區黨委:《清查黑地指示》,1943年2月25日,見《指示匯編》,第1—2頁。

[58]《分局關於執行大膽放手中的偏向的指示》,1945年2月8日,見《指示匯編》,第32頁。

[59]《分局關於對中農政策的指示》,1944年12月28日,見《指示匯編》,第28—29頁。

[60]分局民運部:《群運通報:第二號》,1945年5月7日,見《指示匯編》,第37頁。

[61]參見此處。

[62]《魯中區抗日民主政權建設七年來的基本成績及今後基本任務》,第1—17頁。在日本投降後,魯中區包括26個縣,跨泰、魯、沂、蒙山區。解放區包括350萬人口,在爭奪區和遊擊區還有100萬人口。淪陷區面積縮小,包括了住在1600個村莊裏的略超過100萬人口。

[63]黎玉:《群眾路線與山東群眾運動》,第42頁和第56頁。

[64]幹部和地主的這些問題在黎玉的《報告》中有討論,第7—11、52—53頁;以及《土地總結報告(草案)》(以下簡稱為《草案》),第1—6頁。

[65]《草案》,第14—35頁;黎玉:《報告》,第39頁;《鬥爭總結》,第2—5頁。

[66]黎玉:《報告》,第44—48、61頁;《草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