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第5/5頁)

由此看來,科林和瑪麗與羅伯特和卡羅琳也就沒有表面上看來的那麽涇渭分明了,他們之間相互構成了強大的吸引力,強大到兩對之間完全有可能互換的程度。再請注意一點:這四個主要人物的命名取的都是最為普通常用的名字,毫無特殊性,而且連個用以區分人物的姓氏都沒有。作者的用意非常明顯:除了暗示在這個具體的故事裏面這兩對人物互為表裏、可以互換之外,同時也在強調這四個人物所代表的普遍意義。

四個主要人物裏面最“有趣”的無疑就是科林,正如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的,他是所有其他人物欲望直指的對象。他是個男人,是個極端漂亮(beautiful)的男人,不過他的漂亮是一種陰柔的美,幾乎絲毫沒有陽剛意味,他不是“英俊”,只是“漂亮”,是一種將男性與女性美集於一身的美的象征,在這一點上他跟《死於威尼斯》中的美少年塔齊奧殊無二致。小說中多次暗示、明說他身體與精神上的女性或者說中性氣質。比如呈現在瑪麗這個女性眼裏的科林的形象,真是“精致優美”到了極點,在借瑪麗的眼睛對科林的“精致優美”事無巨細地詳盡描摹過一番之後,更以明確判斷的語氣點出:“他的頭發纖細得很不自然,像是嬰兒的,純然黑色,打著卷兒披散在他纖瘦、女性般的脖頸上。”那麽科林對自己的認識呢?他的精神氣質又是如何?小說中明確寫道:“科林說他一直以來就很羨慕女性的性高潮,而且他多次體驗到他的陰囊和肛門之間生出的一種痛苦的空虛,幾乎就是一種肉欲的感覺;他覺得這可能就近乎於女性的情欲了。”更重要的是,只要科林與羅伯特單獨待在一起,他扮演的就是女性的角色,關鍵的一幕發生在羅伯特家的晚餐前,羅伯特打科林的那一拳。這是羅伯特有意邁出的試探的一步,看科林是否願意接受兩人中間被動承受的一方的角色,結果科林在一番掙紮之後默認了這一角色。試探成功之後羅伯特就更加肆無忌憚了,在科林和瑪麗自投羅網之後,他公然撇下瑪麗,提出要科林陪他到酒吧走一趟,而在前往酒吧路過的同性戀街區當中,羅伯特更是將科林當他的性伴侶公開展示,事後也毫不掩飾地告訴科林,他已經到處宣揚他是他的情人了。最明顯的當然就是科林最後被羅伯特(以及卡羅琳)當作性玩具褻玩、殺害、奸淫的高潮一幕。“她(卡羅琳)把下嘴唇上的血跡都集中到食指上,然後把血塗抹在科林的嘴唇上。他並沒有抗拒她。羅伯特的手仍放在他脖子根靠近咽喉的地方。卡羅琳又往手指尖上轉移了更多她自己的血,直到把科林的嘴唇塗抹得猩紅欲滴。然後,羅伯特用前臂緊緊壓住科林的上胸,深深地吻在他的嘴唇上,他這樣做的時候,卡羅琳就用手撫摩著羅伯特的後背。”至此,科林已經完全完成了在性關系當中向女性角色的轉變。

托馬斯·曼後來曾這樣談到《死於威尼斯》這部中篇傑作:“《死於威尼斯》的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結晶品,這是一種結構,一個形象,從許許多多的晶面上放射出光輝。它蘊含著無數隱喻;當作品成型時,連作者本人也不禁為之目眩。”如果把這段話移來稱贊《只愛陌生人》這部“小型傑作”,我想也是完全恰如其分的。

馮濤

二○○九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