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10/23頁)

注137 周妙中,北京人。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中文系研究院。歷任外交部外語學院語文教師,中國社科院文研所助理研究員,中華書局編輯,副編審。編輯《話本選》(標點注釋)、《水滸後傳》(標點注釋)、《文選》(校注)、《清代戲曲史》、《歷代曲家時代考》等。

注138 阿甲(1907—1994),原名符律衡,曾用名符正。1907年生,祖籍武進,定居無錫宜興蜀山。中國當代著名戲劇編劇兼戲曲理論家、表演和導演藝術家。阿甲自幼隨父讀書,愛書畫,尤喜京劇。1938年春赴延安,考入魯迅藝術文學院,是時始用藝名“阿甲”。畢業後,任魯藝平劇研究團團長,開始了京劇改革的實踐之路。新中國成立後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藝術處副處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1955年任中國京劇院總導演,1961年任京劇院副院長兼藝術室主任。

注139 張庚(1911—2003),原名姚禹玄,湖南長沙人。中國戲劇理論家、教育家、戲曲史家。1934年參加左翼劇聯,開始從事戲劇活動。在將近半個世紀的編輯、教學、研究和領導戲劇運動的實踐中,撰寫了大量有關戲劇藝術和戲劇運動的評論、講稿、報告、論文和專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院長,全力投身於戲曲革新工作,論著有《中國戲曲通史》《戲曲藝術論》等。

注140 王世續(1920—2005),字少農,北京人,出身梨園。京劇老生、中國戲曲學院資深教授。

注141 本篇口述做於2003年,當時王世續還在世。王世續逝世於2005年。

注142 蕭連芳(1900—1963),字馨若,北京人。京劇小生、教師。出身梨園世家,與蕭長華為親叔侄。1912年入富連成科班,1917年始在富連成執教至1945年。

注143 仲盛珍(1914—1929),江蘇淮城人。京劇花旦,去世時年僅16歲。

注144 豐泰照相館於1892年由任慶泰在北京的一家琉璃廠土地祠創辦,是中國最早的電影制作機構。拍攝過《定軍山》《青石山》《艷陽樓》《收關勝》《白水灘》《金錢豹》等多部優秀電影,其中《定軍山》片斷是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在我國電影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位置。

注145 奚嘯伯,祖姓喜塔臘氏,滿洲正白旗人,祖籍北京大興縣。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淵閣大學士,後入閣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長,善於繪畫書法。11歲時正式拜言菊朋為師。1929年正式“下海”,1935年進入“承華社”,與梅蘭芳同台演出。被譽為京劇四大須生之一。

注146 雙慶社是武生名角俞菊笙之子俞振庭組建的戲班,曾遍邀各大名伶在他班裏演出,自譚鑫培起,劉鴻升、楊小樓、余叔巖、四大名旦、王又宸、高慶奎、馬連良等,都搭過他的班。

注147 王又宸,字癡公,號幼臣,原籍山東掖縣,寄居北京。其父是前清的工部小吏,早逝。王又宸先在某陸軍督練處任職,後官至候補知縣。1911年棄官從藝,轉演於北京、天津、上海等地。1918年曾以鴻慶班頭牌老生演於天津大新舞台,與荀慧生合演《烏龍院》等劇,極受歡迎。擅演劇目有《打漁殺家》《南陽關》《天雷報》《打棍出箱》《烏盆記》等。王又宸原妻奚氏病歿,譚鑫培以女為其繼室。

注148 孫菊仙(1841—1931),字菊仙,號寶臣,外號孫一啰,晚年用“老鄉親”為藝名;出生在天津一位商人家中。京劇老生。 1886年被招入清宮的升平署,在宮內演戲同時兼任教習達十六年之久,頗受慈禧太後的稱賞,被賜予四品頂戴。

注149 時小福(1846—1900),原名慶,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京劇青衣演員。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時小福與梅巧玲,時人稱其為四喜班之“二絕”,弟子眾多,梅蘭芳也為其弟子之一。

注150 汪桂芬(1860—1906),原籍安徽安慶府潛山縣(一說湖北漢陽府漢川縣)。京劇老生演員。是程長庚的弟子並為程氏操琴,與譚鑫培、孫菊仙並稱為老生“新三傑”、後“三鼎甲”。

注151 孫春恒(1847—1885)小名六兒,天津人,老生演員。拜師張勝奎。學成後搭北京嵩祝班演劇,後轉至天津搭班。清同治中南赴上海。

注152 張勝奎(生卒年月不詳),又名張奎官,北京人,也是入“同光十三絕”的名角之一。曾於四喜班演出多年。擅演老生角色,亦能演醜角戲。

注153 周信芳(1895—1975),出身藝人家庭,今淮安清浦人,京劇演員。藝名麒麟童,是京劇“麒派”藝術創始人,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