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的精神團結是總體戰的基礎(第2/8頁)

世界大戰爆發前,政府對這些人的活動視而不見,對人民在這些人的活動面前束手無策的情況無動於衷,然而這些人有些還組建了秘密團體,甚至隱藏於軍隊之中,由此而造成的精神團結的分裂早在世界大戰爆發前即顯現出來。

雖然軍隊有義務應對這一危險情況並重視其對未來作戰的影響,但是實際上,軍隊對這一切也是充耳不聞。不過,造成軍隊充耳不聞是有原因的,因為,但凡指出導致民族分裂的真實原因和可怕後果並被現實證明,就會被扣上從事“政治活動”的罪名,而軍人“從政”則是犯罪。

按道理,軍隊的精神本應該得到加強,雖然政府也為軍隊講授一定的君主政體內容的課程(實際上做得很不夠),但是,軍隊對政治生活卻敬而遠之,甚至遠離政治,對政治漠不關心,大部分德國人也是這樣。

由於當時民族生存的基礎尚未深入人心,破壞分子的活動極容易進行。當時的肇事者應該對這種嚴重事態負責,而那些無視民族破壞分子的活動以及對此手足無措的政治家們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不過,破壞分子並未得逞,但他們沒有成功的原因並非是政府的幹預和軍隊的介入,而是由於人民精神的覺醒。

民族精神的覺醒讓誤入歧途的人民大眾,在得知國家遭遇戰爭威脅時,積極響應國家的動員,挺身而出,為民族浴血奮戰,而不是拒絕政府的動員,幹擾政府動員活動。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民族精神展現出來,一部分民眾對戰爭做出的貢獻和軍隊的戰績,在較長的時間內阻止了民族破壞分子的行動。但是,為了消滅他們所敵視的惡果,破壞分子利用了德國人民和軍隊的力量。

1917年,破壞分子的企圖得逞後,他們便利用他們的破壞工具對民族的精神團結進行公開的破壞活動,詆毀人民所做的貢獻,甚至將革命思想傳播到軍隊當中,企圖摧毀軍隊的抵抗力。

盡管我曾認為,在和平時期對軍隊進行廣泛的愛國教育,可以避免軍隊精神遭到瓦解,但是只依靠這一手段顯然是不夠的,更何況組織這種授課對軍官來說是陌生的,因為他們自己在政治和民族意識方面本身就不夠堅定,精神瓦解所造成的影響勢必日漸明顯。

剛開始,我將這種現象的原因歸咎於敵人的糧食禁運和宣傳。雖然這些影響的確存在,但是實際上,影響更為巨大的是隱藏於民眾之中的猶太民族和羅馬教廷代表的活動,而他們的追隨者甚至還藏匿在政界、經濟界和有“世界觀”的黨派團體中。

最後,二者一唱一和,遙相呼應,變成敵人強有力的傳聲筒。難道我們不知道坎寧勛爵[4]早在1826年就曾說過,英國具有“艾俄羅斯的風袋”[5]?他說:“倘若參加戰爭的話,我們一定會將敵國那些所有不安分守己的人和不滿分子,無論他們出身什麽背景,都集中到我們的旗幟下。”

而德國的敵人就是根據這一原則,並按照超國家勢力的進一步指示將其付諸行動。世界大戰期間,由於人民大眾不了解這種內在聯系,只好任由這些破壞分子對好不容易取得的精神團結進行誹謗和咒罵。

對此,政府要麽袖手旁觀,要麽束手無策。雖然我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政府不但未就此向民眾傳達其處境的嚴重性,而且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所以,造成德國戰敗這樣的結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於是,民族精神徹底瓦解,民眾的抵抗能力消耗殆盡。緊接著,軍隊也土崩瓦解,雖然有些部隊在與敵作戰中建立了赫赫功勞,但最終卻功敗垂成。結果,全民族被解除武裝,成了猶太人、羅馬教廷及敵國人民的附庸,任人擺布。

現在,我想進一步對俄國革命的經過做一番簡單的論述。猶太人、共濟會會員和羅馬教廷通過被他們恐嚇和欺騙的俄國人民中的各階層——不管是不平則鳴的還是純粹牢騷滿腹的不滿情緒,推翻了沙皇的統治,瓦解了俄國軍隊。在革命中,他們利用史無前例的流血和鎮壓將民族力量扼殺掉。但是,俄國革命最終淪落到猶太人的手中,任其宰割,而羅馬教廷因為俄國革命發展趨勢與自己的原先預期並不一致,所以,他們對這場革命采取了隔岸觀火的態度。

奧匈帝國的革命則具有另一種特征,因為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拉夫和捷克民族的力量也在這裏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不過,如同普法戰爭中的法國,它也深受猶太人利用,被用來鞏固其對虛有其表的被解放的人民的統治。

以上的事例都是重要的戰爭經驗。我舉這些例子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坎寧勛爵所說的“不滿分子”在分裂民族精神團結和造成軍隊的潰敗方面究竟會發揮多大的作用;軍隊擁有一個精神上團結一致、力量強大的民族作為靠山是多麽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