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經濟與總體戰

經濟不是死東西,它充滿了活力。人類通過在土地上辛勤勞作,采挖礦藏,加工糧食和原料,來滿足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的需求——這一切都要靠廣泛利用技術手段。

人類只有依靠技術,才能獲取力量。技術不是死東西,它也充滿活力。它通過善於使用它的人的正確操作,也能夠為維護民族的宗教生活的事業服務。

人類通過頭腦和雙手賦予經濟以生命和力量。在提及經濟是有生命的一方面後,我準備談談“死的”經濟,也就是,跟民族的生存及人民和軍隊供給相關聯的原料問題。

在經濟領域,軍民成為一個強大的統一體。對於這一點,總體政治和總體戰領導在平時應該有充分的認識。他們一定要認真對待下面這些重要問題:依靠國內的力量究竟能給全體民眾的生活需求(包括軍隊尤其是作戰)提供什麽樣的保障?一定要從國外進口的原料有哪些?戰爭爆發後,進口是否能夠維持下去?國家的出海口是否依舊暢通?它會不會因為海戰或者敵國封鎖而被封閉?

出海口被封閉這種情況在世界大戰中就發生過,當時因為英國海軍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活動,以及意大利和法國的海軍部隊在地中海活動,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出海口被迫封閉。

對多數國家而言,因為遭到封鎖或者限制而造成的供給問題是必須事先考慮的大事情。甚至海上霸主——英國的供給,也在1917年夏季因為遭到德軍潛艇的襲擊而受到巨大的威脅。

與人民和軍隊的經濟供給有著密切關系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國家的金融狀況,以及國家為戰爭動員和作戰將要采取的財政措施。

這是總體政治可以為總體戰服務的大領域之一。如果進行的是一場短期戰爭的話,那麽總體政治完成這一任務並不困難。未來的歐洲戰爭極有可能是一場短期戰爭,各國在創建部隊時一定都以速戰速決為戰爭的著眼點,因為短期戰爭既無需以巨大的經濟和財政力量為代價,也不會危害民族團結。

這是人們所希望的,但是誰能夠保證這種願望實現呢?世界大戰前,“軍事領導和政治當局”也曾這樣認為,未來戰爭只不過是一場短暫的戰爭而已。不過,我在發現我軍的彈藥供給問題後,曾嚴肅地指出,戰爭或許有另外一種可能。盡管事情按照我預料的方向發展,但是我本人也沒有想到,戰爭竟然會艱難地進行4年之久。

對於每個國家在整個經濟領域包括財政領域,應當采取哪種措施,我無法做出回答。

因為,我們無法提出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則,如果非提不可,那麽只能是這樣含糊不清的回答:一定要保證人民和軍隊的供應充裕,一定要確保戰爭的進行。但是,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且這種情況從來就沒有實現過。

現實和理論完全是兩碼事。將理論付諸實踐,其結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視戰爭的實施而定。我在下面會講到一些措施,大都是以大戰前和大戰中的德國經濟狀況和當時的作戰情況為背景的。

對於下面的問題,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見解進行相應的回答。這些問題是:在經濟領域,各國軍事領導人究竟該向總體政治提出哪些要求?這些要求一定要實現的究竟有多少?能夠實現的有多少?

對於1914年的戰爭,德國並未做好經濟和財政上的準備,只在財政動員方面采取了充足的措施。我先談談德國在這方面的情況,方便讀者了解德國金融狀況和一場戰爭對一個國家財政的要求,讓讀者對經濟與財政跟戰爭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德國档案文獻《世界大戰——軍事裝備和軍事經濟》中記載:開戰之初,德國中央銀行有20億金馬克儲備,其中包括3億馬克的帝國現金。按照規定,發行紙幣前一定要存有三分之一的黃金準備金(戰爭時期只能是這個數字),法國、俄國的黃金要比德國稍微多一些,奧匈帝國的財政狀況則比德國更加糟糕。英國的黃金儲備雖然少於德國,但其在穩定財政方面卻勝過所有參戰國。

在當時,國際尚未有外匯管制,所以在這裏,我們不對外匯即不同國家相互支付手段的情況作說明。

這樣,在當時,德國可以發行60億馬克的紙幣。由於在德國經濟中有20億金馬克的現金在流通中,所以,德國一定要發行18億馬克紙幣,以滿足當時的金融需要。

這樣一來,德國在對黃金準備金不會造成任何威脅的前提下,尚可發行42億馬克的紙幣。

但是,戰爭的頭一個月(包括戰爭動員),德國就花費了45.2億馬克,結果導致發行的紙幣量遠遠超過了法定的準備金的限額。此外,除了戰爭消費,其他方面也都需要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