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經濟與總體戰(第3/8頁)

這種事情已經在世界大戰後那些戰勝國那裏看到了。奧匈帝國將軍蒙特庫考裏曾經說過,戰爭首先需要的是錢,第二還是錢,第三仍然是錢。腓特烈大帝也反復強調金錢和軍隊實力之間的緊密聯系。腓特烈大帝之所以能夠進行7年戰爭,是因為有英國財政的大力支持。

長時間以來,金錢對戰爭的重要性一直為世人所認可。我們的祖先沒有金錢卻依舊能夠作戰,那是因為當時的戰爭完全是人民群眾的事情,但是今天已經不可能了。

但是,總體政治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維持作戰和民族的生存,而且這些途徑已遠遠超過1914年德國戰爭動員對財政部門所采取的措施。

我認為,只要戰爭獲得了國內支持,那麽它就能籌集資金以供作戰之用。當然,這裏有個前提,國家不能違背健康的財政管理的基本原則,否則軍隊將會受到危險的反沖擊。

一定要從國外進口民眾生活和作戰所需的物資時,情況則徹底不同。因為,國內的支付辦法跟國際上的支付辦法是不一樣的。現在,如果沒有外匯,國家只能動用黃金購買國外貨物,如此將對國內幣值產生影響。但是,戰時,也只能這樣做。

世界大戰爆發時,政府對德國發行銀行和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進行了最大限度的限制。這是正確的做法,今後應當對此加以重視。盡管當時由於道威斯計劃[2],中央銀行相對於國家的獨立地位比任何時候都高,但是總體政治要求發行銀行置於國家權力之下。

在許多國家中,金本位制成了經濟發展的障礙。對我們而言,金本位制的基本原則就是流通的貨幣必須要有三分之一的準備金,但它在世界大戰中被廢棄了,現在德國政府的準備金數量極為有限。

借助陰謀詭計,世界資本家威逼各國人民使用一種“國內貨幣”。這種貨幣的保證金立足國內,它的幣值跟以前的幣值完全不同。在國際貿易中,各國如果確定另外一種價值標準,那麽不再使用金本位制也是可以的。

不過,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倘若人民群眾不去銀行存錢,而是將現金留在自己的家裏,那麽國內幣制便形同虛設。

對一個國家來說,只有它保證貨幣能夠正常流通,它的金融業才會長久地保持健康發展的態勢。大範圍實行無現金交易,如果從財政技術角度上看是確實可行的,那麽它將會給人們的經濟生活帶來重大的變化。

金本位制、幣制在一國人民的經濟生活和作戰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它們應自始至終致力於為總體戰創造一個堅實的財政基礎。

在前文中提到的“戰爭恐慌”和全體人民樂於承擔的“物質犧牲”表明了,在經濟領域,民族的精神狀態對保證戰爭的進行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它表明一個領域對另一個領域產生極為巨大的影響。總體戰也不例外。

如果國家不運用另一種全新的貨幣制度,那麽不安定因素和“戰爭恐慌”就會進行破壞活動,比如提前關閉交易所,限制從銀行和儲蓄所的提款數額。至於犧牲方面,政府只能袖手旁觀,因為它沒辦法代替民眾募捐和認購,除非它采取強制募捐和認購,但這是不可行的措施。因為,大多數人的口袋裏並沒有錢。

無論如何,為了總體戰的準備和實施而采取的財政政策,一定會對民眾造成巨大的影響。

在人民將為國家的生存獻出生命當成一種應盡的義務,而將傾盡家財看成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時,這種影響會更大。如果人民認為全民族是一個同命運的集體,自己又是其中一員,那麽這種影響才會小一些。

在這裏,民族精神團結的意義和一個民族對總體戰徹底地理解所具有的意義,可謂清晰明白。只有這樣,那些“不滿分子”的陰謀活動才會失去立足之地。另一方面,總體政治要做到秉公執法。人民群眾為了民族的生存而慷慨解囊的錢財,一定要全部用在公事上,官員不能貪贓枉法,更不能淪為竊取民財的盜賊。這種事情在世界大戰中就曾經發生過。

當時,人民認購戰爭公債的目的不是為了捐軀,而是為了維護民族的生存。世界大戰的經驗清楚無誤地表明,必須徹底肅清上述現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財政領域實現和維護民族的團結。

財政的組織在為人民和軍隊提供各種生活必需品和作戰器材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對於人民和軍隊以及總體戰領導來說,戰時如果一個國家所擁有的由本國資源提供的補給品、飼料和原料越多,那麽好處就越多,越容易實施總體政治。但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至今沒有出現過。

人民,尤其是作戰的需求各種各樣,單純依靠國內供給是不可能滿足的,只能部分依靠國際貿易。如果一個作戰國的國際貿易被掐斷,那麽它的物資供應便會隨之被切斷,它的人民和軍隊的需求便得不到滿足。所以,每個大國都應在和平時期就努力在至少戰時能夠自給的領域實施自給,進而從國外進口本國所需的原料,進行大量儲備,保證人民的供給和軍隊的裝備維持在一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