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軍隊的兵力及其內涵

正如我在前文所說的,總體戰的政治和軍事當局都致力於在戰爭中速戰速決,避免出現民族精神團結出現分裂的情況,避免出現長期戰爭帶來的經濟困難和不好結局給人民和軍隊造成難以忍受的情況。

鑒於此,國家一定要在戰爭爆發之前,將全民力量整合起來,組建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編制合理的軍隊,並將它交給軍事當局使用,而不是等到戰爭開始後,政治當局才開展各項活動進行補救工作。

在最初決戰乃至任何一次決戰中,交戰國不會認為自己的軍隊擁有超強的戰鬥力,也不會認為自己的兵力足夠使用。按照傳統的作戰經驗看,勝利只會眷顧兵力強大的一方。

不過,在作戰指揮中,人們對該經驗卻有不同的理解,從而造成統帥的意志無法貫徹下去,同時,敵人也會絞盡腦汁,想方設法阻撓他的意志,希冀他犯大錯。

兵力弱小的一方也有取勝的時候,但是世界大戰告訴我們,在戰爭中占有數量優勢的敵人最終摘取了勝利的果實。

在戰爭中,數量往往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忘記這一點勢必要犯錯誤,弱勢一方在處於劣勢時一定要擅長化弊為利。我們對軍隊數量的作用一定要有深刻而堅定的認識,而不能掉以輕心。

在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國的所作所為說明它在當時就已經認識到全國的支持對總體戰的實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德國民族對自己所犯下的罪孽是何等深重!雖然我一再呼籲和努力,但是普遍義務兵役制最終還是沒有在全國推行,響應政府號召的男性只占適合服兵役男性的54%,以至於在戰爭爆發時,德國尚有550萬適合服兵役的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正規訓練,而竟然有60萬已經受過軍事訓練的人沒有被征召入伍。

現在,這個事實已經慢慢地為人們所認識。但是,因為忽視這個問題而造成的巨大損失是我們在戰爭進程中所不能彌補的。作為應急措施,1914年9月,德國新組建4個軍,1914年年末至1915年年初德國又組建4個軍。部隊編制不斷發生變化,所以,軍事當局只能將部隊打散,零零散散地投入戰鬥。

倘若戰爭爆發時,德國能再擁有8個軍的兵力,那麽戰爭便穩操勝券了。英國情況與德國類似。英國在世界大戰前也沒有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只是在世界大戰期間迫不得已才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

倘若德軍最高統帥部能在8、9兩月在西線取得決定性勝利,那麽就算英國推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它也沒有辦法扭轉局勢。在總體戰中,全民自衛力量一定要在平時準備好,一旦戰爭爆發便可以立即投入戰鬥。這是維護民族生存鬥爭中不可或缺的要求,它源於總體戰的本質。

按總體戰的要求,年滿20歲、有作戰能力的男子都應響應國家號召,參加軍隊,接受軍事訓練,編入戰鬥部隊或後備隊,隨時聽從軍事當局的調遣,直到最高年限[1]。

不管是平時還是戰時,經常有一大批因為工作需要而無需服兵役的人,這些人的數量非常可觀。我在前面已經提過這種人,人們和軍隊想要生活,想要獲得補給,就得依靠他們,更何況國家行政機構的工作天天都需要大批的人來負責。

世界大戰爆發前,有一些軍事國家實行二年或三年兵役期制。在這個時間段內是能夠將士兵訓練成具備作戰能力的戰士的,甚至他們退入預備役和衛國軍後,依舊可以通過定期的訓練開赴前線作戰,就算他們年齡較高,也完全能夠做到。

如果兵役期限短於二至三年,那麽是否能達到這種要求就不得而知了。

今天,部隊所使用的武器和技術器材,其性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進,更加精良,由此,士兵訓練的難度也隨之增加,年紀較大的士兵便難以掌握武器的性能。認識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戰時的軍隊不但由平時的常備軍編制而成,而且包括預備役部隊和衛國軍。

良好的軍事訓練(包括體魄和意志的鍛煉),加上精良的裝備,能夠大幅度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此外,它還能給軍隊帶來安全感和優越感。當然,這一切都要以維護民族生存的戰鬥意志為前提。

跟以往相比,雖然所有國家都對軍事訓練和精良裝備更加重視,但是總體戰領導仍然可以進行優於敵人的訓練,以便讓自己占有優勢。

1914年戰爭爆發時,德軍的訓練和裝備,特別是重型火炮,質量優良,雖然在某些方面還可以有所改進,但是最主要的問題是彈藥緊缺。

不過,在最初幾次會戰中,彈藥短缺的劣勢還沒有顯露出來。當時,德軍最高統帥部不顧一切,無視當時所處的嚴重劣勢,依舊想用西線德軍的精銳部隊一舉將法軍擊潰,摧毀法國軍隊和法國人民的抵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