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軍隊的兵力及其內涵(第2/6頁)

為此,德國軍事當局有計劃地動員了部分預備役部隊,抽調他們上前線,參加最初幾場決戰。這個措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由於會戰時間被延遲,戰爭被迫延長,而預備役部隊此時已經投入決戰,人們便覺得預備役部隊不敷使用了,於是,德軍最高統帥部遭到人們的指責。

依靠預備役部隊獲得戰爭的勝利,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實現的。西線失利的原因是德軍最高統帥部的作戰計劃受挫,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需要為它負責的是指揮官而不是部隊。對這個問題,我不想在這裏詳細探討。

作戰素質優於敵人的德國陸軍最終沒有在西線獲得勝利。而戰爭依舊在進行,它迫使各國不斷地努力,以彌補和平時期所耽誤的時間。各國軍隊對提高部隊戰鬥力的訓練非常重視,而相比之下,德軍的訓練優勢逐漸消失。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已經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出能征善戰、比敵人更加優秀的士兵了。軍隊數量變成了人們關注的大問題,而此時部隊的彈藥問題和其他裝備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在這個問題上,占有全世界大部分軍備工業的敵人,其處境顯然比我們好得多,他們擁有數量優勢和軍事裝備的優勢,他們可以利用它們來和我們作戰。這首先表現在陣地戰中。敵軍獲得休整的時間遠遠多於德軍,不僅如此,處於一線的德軍還始終處於敵軍最強大的火力之下。同時,沒有數量優勢的德軍要比敵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從古至今,軍隊除需發揮力量的人外,還需要技術。刀、盾、箭、弓、戰車、投石器、石築胸墻等,這些都是“技術輔助器材”。

技術始終如一,但是器材(進攻器材和防禦器材)卻不斷完善,出現了運送部隊和軍事裝備不可或缺的鐵路、運輸車、軍艦和飛機,以及其他器材。沒有這些“技術”輔助器材,軍隊及其運用將是難以想象的。

在世界大戰中,軍隊依舊是由士兵和各種技術輔助器材組成。作戰器材多種多樣,既有消耗大量彈藥、射程達數公裏的大口徑火炮,也有近距離投擲的手榴彈。在機動方面,既有鐵路運輸,又有汽車運輸。海洋上,裝甲戰艦在遊弋,在大洋深處,潛艇在航行。在空中,飛機在戰鬥。

不過,世界大戰爆發前,軍事技術遠不像世界大戰中和現在這般完善。事實上,軍事技術的作用是在世界大戰中慢慢為人們所認識的,隨著戰爭的延長,它的重要性更加顯著。

在戰場上,想要用強大的火力殲滅敵人,同時又能保護自己,就需要部隊不斷增加性能更加優越的裝備。於是,重機槍出現了,不同口徑的迫擊炮出現了,速射槍出現了,各種大口徑火炮的數量增加了,這時候還出現了裝備機槍和輕型火炮的裝甲車,而運用汽車和摩托車進行部隊機動則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

根據不同任務制造不同類型的飛機,由此用飛機投擲的炸彈、爆破彈和燃燒彈的設計也逐步完善。在這過程中,人的地位好像不斷下降。從我任職最高統帥部以來,我便在戰線最前沿最大限度地使用機器代替人來工作,即增加機槍等武器的數量,加強火力,並將手握步槍的步兵從最前沿調回。

為了殲滅敵人,保存我軍的實力,我三番五次地要求後方提供更多的彈藥。在這方面,敵人的優勢極為明顯。為了應對世界大戰的技術裝備會戰,我們只能迎頭趕上,彌補過去的損失[2]。然而,戰爭最終還是要依靠掌握技術輔助器材的人。

確切地說,人和技術這兩個因素已經成為軍隊實力的兩大要素。不過,人依舊是第一位的。盡管人是通過沒有生命的器材被運送到前線的,但是器材都是由人來操縱的,而且是通過人賦予它力量來消滅敵人的。

從古至今,向來都是“技術對抗技術”。在世界大戰中,常常出現了進攻器材後,便會出現與之對抗的一種防禦器材。

軍艦裝備了裝甲,人們便研究出能夠擊穿這種裝甲的火炮。軍隊航速的提高給命中率帶來不小的困難,為此,人們又設計出了自動測量儀和瞄準具。其他領域也是如此,坦克出現了,隨之出現的是輕型火炮或大口徑機槍;飛機出現了,隨之出現的是高射炮,及精確的瞄準設備和作用距離很遠的探照燈。

我們可以這樣說,技術輔助器材間的相互鬥爭,使攻防手段慢慢處於平衡的狀態,或者迫使人們另辟蹊徑,更加巧妙地與敵人對抗,比如設置各種障礙物和器材,阻滯摩托化縱隊的行進等。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的技術器材的出現不會暫時對戰爭的結局產生巨大作用。不過,盡管如此,在一場歐洲戰爭中,士兵的地位始終都是第一位的。在殖民戰爭中,會出現不一樣的境況,裝備精良的部隊和手無寸鐵的部族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