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軍隊的兵力及其內涵(第3/6頁)

總體政治的任務就是征召有作戰能力的人,並將他們送往前線作戰。同時,它還要確保軍事裝備處於最佳狀態,在平時,部隊就要經常使用各種能消滅敵人並保存自己和人民的技術器材。但是,在戰時,器材的制造和維修都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這是技術器材的弱點。

為了彌補這一弱點,在平時就應當在裝備的制造和維修方面采取多種措施。不過,這又會給部隊訓練帶來困難。

對於完全依賴技術器材作戰的士兵來說,他們是難以在戰爭中離開軍事裝備的[3]。

投入到現代戰爭的作戰物資,性能優良、速射的輕武器、機槍、迫擊炮和各型火炮所使用的彈藥數量之巨大,是讓人望而生畏的。這就造成了在敵人槍炮射程之內和前沿的部隊,只能以史無前例的疏散隊形作戰,進而發展成各自為政。

當我還是年輕軍官時,我們在軍隊裏所進行的訓練仍然是以建制營實施最後決戰的訓練,但是這在世界大戰期間卻絲毫不能用了。如今,士兵在陸戰中幾乎都是各自為政,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和敵人的猛烈炮火奮勇前行去奪取勝利。

在這種令人膽戰心驚的時刻裏,士兵們一定要放棄自我保全的想法,而且要以手榴彈和刺刀跟敵人作戰。這是總體戰對每個士兵提出的巨大要求。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我引用《我的戰爭回憶錄》的一些片段,這是有關德國士兵在塹壕戰中,為了民族的生存而艱苦作戰的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內容適合任何其他作戰行動,因為戰場所使用的武器彈藥基本上與此差不多。這段內容是:

(1917年)10月22日,第五次攻擊行動在佛蘭德展開了。各種彈藥以超於以往的數量傾瀉到試圖躲藏於彈坑中保命的將士身上。轟炸過後的慘狀幾乎和凡爾登戰役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絕對不是生活,而是難以言狀的災禍。呈密集隊形進攻的將士們在一片泥濘中匍匐前進,速度雖慢,卻從不停頓。在我軍的密集火力下,敵軍幾乎是成群成群地倒下,而那些隱藏於彈坑裏的士兵卻能存活下來。緊接著,進攻者一擁而上,步槍、機槍為泥濘所掩埋,人與人扭打成一團……

在總體戰中,這種戰鬥的本質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士兵在獨立行動中的精神力量。

在我到最高統帥部任職後,我便將一種新式的疏開隊形運用於部隊中,並調來大量的武器裝備。結果,該措施在1917年就收到非常不錯的效果。1918年在喪失了精神支柱後,部隊便陷入被動挨打的地步。

剛開始,我們的士兵對敵人的坦克並不感到恐懼,采用一切力量將它摧毀。但是,隨著革命的影響和負擔過重,士兵們的作戰意志受到影響,形勢就逐步惡化,敵人的坦克便成了巨大威脅,我軍獲得像之前一樣的戰果已經毫無可能了。

我所舉的例子都是步兵戰鬥的例子,因為它最能說明問題,其他兵種也是一樣。獨立行動和個人的精神力量在他們的戰鬥中的體現表明,在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浴血奮戰時,或者是在執行某個特殊任務時,或者暴露在敵軍火力下時,這都是不可缺少的。

比如,在獨立戰鬥和個人精神的支撐下,戰士們可以堅定的精神操縱復雜的軍用機械;可以在敵人毀滅性的火力下,從容自如地排除機槍的裝填故障;可以在雙方艦隊發生遭遇戰而我軍軍艦被敵人擊穿起火或者敵人施放毒氣時,我方射手依舊堅守崗位,鎮定禦敵。

總體戰和那些沒有生命的技術輔助器材,向士兵提出前所未聞的要求。對於這點,我們怎麽強調都不為過。它不但受制於訓練的深化,而且特別需要通過增強精神力量來強化軍紀。這一點,我在擔任團長時就有所感悟:

我認為,在依靠軍紀加強的軍隊中,士兵的獨立作戰能力和責任感是軍隊要強化訓練的重要內容。軍紀不應用來扼殺個性,而應促進個性的發展。軍紀應當引導全軍將士拋棄自私的想法,做到團結一致,奔向同一個目標:勝利。

以上述這般嚴格的訓練要求對士兵進行訓練是軍紀的任務之一,這種嚴格訓練會讓將士在遭遇生命威脅的關鍵時刻,即在其保全自我的鬥爭中更加“機械”,這種無情的要求是戰爭對將士的作戰能力提出來的。只有這樣,將士才可能置生死於不顧,拋頭顱灑熱血,奮勇殺敵。處於群體之中的士兵,是跟隨集體一起行動的,這種集體行動會給他一種集體的庇護感和精神支持。

作為集體的一員,他在集體所處的心理狀態下行動。但是,在沒有任何戰友幫助的情況下,在他要獨自做出判斷,獨自下定決心時,在空曠的戰場上單獨完成任務時,情況卻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