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經濟與總體戰(第7/8頁)

在占領區內,首先要養活當地居民。而西線的居民因為不能自給,結果給美國提供機會,美國向西線居民提供給養,而經手人卻因此大獲其利。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占領區還能夠為軍事裝備的各個領域提供大批量、各種各樣的原料。在總體戰中,軍隊可向每個占領區提出這樣的要求。

對農業、工業及其他許多經濟部門而言,它們的重要任務是滿足人民和軍隊的需求,穩定後方的經濟秩序,使成千上萬的工人獲得精神滿足,讓他們有機會掙錢,養家糊口,要不然,他們就要依賴國家,國家除了養活他們還得不到任何報償。

農業、工業和勞動力是戰爭的支柱。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它們卻牽制了成千上萬的工人,而這些工人大部分是有作戰能力的,結果造成軍隊失去了一大兵源。

此外,國內交通和對前線的運輸作業也占用了一大部分工人。因為戰爭需要國內交通和對前線的運輸保持暢通,大部隊依靠鐵路實施機動的計劃要能隨時付諸實施,這些都離不開工人。

如果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那麽適於服役而未能服役的德國人的數量則多得多。

我對這些問題高度重視,我認為總體戰的領導者也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舉個簡單例子,為了維持必要數量的煤,我曾被迫將成千工人從前線抽調回國,零星回調技術工人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這種行為對戰爭來說是很危險的。它造成一部分勞動力被要求所謂“立即”工作的惰惑,結果消極怠工,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工廠則會據此要求增加勞動力。

對此,相關部門別無辦法,只好將這些“不滿分子”的頭目押送到前線,結果造成前線軍隊士氣低落。在這裏,我們看到,德國民族缺少精神團結,民族精神團結和軍隊士氣二者之間沒有產生正面的作用,當然,我們也看到政府當局對此已回天乏術。

在前線的將士們聽說,他們的同事在後方和平環境中獲得了優厚的工資,可以養家糊口,但一想到自己冒著生命危險與敵人作戰,國家雖然也給自己的家人一定的補助,但是微薄的軍餉卻難以養家糊口時,軍隊的士氣會一落千丈。

為了消除這種現象,我曾竭力要求實行普遍義務勞役制,但很遺憾,我的目的沒有達到。我的努力甚至被政府當局嚴重歪曲,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讓人民不滿情緒加劇。

於是,便出現了這樣的結果:工人不把自己當成士兵的夥伴,不和士兵一樣為維護民族生存事業而流血犧牲,他們不再努力工作,而是利用民族和軍隊的困難,追逐私利,謀求政治意圖。很明顯,德國民族是缺少團結精神的。工人之所以跟大部分國民一樣,不過是想趁機大發國難財。經濟不是死東西,它可以產生力量,也可消耗力量。這兩種後果在世界大戰中都曾出現過。

在世界大戰中,政府曾設立有力的中央機構來管理生活必需品、飼料和原料的籌集工作。和以往類似的行動和組織一樣,這些中央機構所做的卻超過了這一工作目標,排除一切獨立自主的行動。雖然這種統制經濟有它的依據,但是卻沒有更多的道路。

領導是需要的,但是中央機構一定要拋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我們要知道,集中管理制度是由猶太人瓦爾特·拉特瑙首創的,他創立該制度的目的是全部接管早於世界大戰前就已經被猶太、羅馬世界資本控制的德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他的這一目的在世界大戰中期和戰後已經實現。

這種集中管理制度剝奪了國民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感,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設立采購聯營社也沒能阻止民族的分裂。采購聯營社的運營產生了負面作用,致使民眾的不滿情緒急劇增長,囤積和走私更加猖獗,為了采購生活必需品,人們要在商店門前排長達數個小時的隊,這給“不滿分子”的活動提供可乘之機。

經濟方針會對民族精神團結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從事經濟工作一定要謹言慎行,秉公廉正,一定要反復對民眾解釋經濟工作的必要性。如果忽視這些,那麽國家就要遭殃,如果投機倒把、行賄受賄動搖了人民對這種統制經濟政策的信賴,國家也會遭殃。不過,統制經濟對一切自主勞動者而言,都是一種有害政策,一定要給予否定。

上面,我以回顧的方式把一國經濟對總體戰的意義做了一個大致的論述,並強調,為了更好地將所有力量用來服務作戰,平時和戰時的總體政治應解決哪些重要任務。

雖然我用兩個章節《民族精神團結是總體戰的基礎》和《經濟與總體戰》來論述兩個不同領域與總體戰的關系,但是,二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它們是總體戰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