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經濟與總體戰(第6/8頁)

除了私營軍工企業(如克虜伯企業、萊茵金屬制品和機器制造廠、索林根-蘇爾武器制造廠、勒韋公司、毛瑟工廠)為了軍隊制造武器裝備外,還有國營工廠,比如施潘道軍工廠、機槍廠、炸藥廠及其他工廠。

軍工企業的工作非常繁忙,它們所生產的產品質量較好,但是數量不足,不敷使用。在這裏,我要提一下,我為增加炮兵彈藥儲備的無效鬥爭將會載入史冊,同樣,我為軍隊裝備各種技術器材和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所進行的鬥爭,也會青史留名。

雖然我對即將爆發的戰爭本質有所了解,但是對彈藥的實際需求量的估計卻大有出入。現在,依舊有人認為,好像當時軍隊相關部門對技術、器材裝備的估計不足。但是,這是錯誤的想法。

遺憾的是,當時政府一心撲在財政問題上,造成許多必不可少的任務沒有完成。當時,政府當局在一段時間內信奉財政至上的理論,提出了這樣的原則:“沒有儲備金就沒有支出。”

這種情況直到戰爭爆發前才有所改觀,政府才采取特別措施,籌集必要資金,大力改善軍事裝備,但為時已晚。我們要吸取這種經驗教訓。

看看各國報紙,我們便能知道各國軍事工業的盛況,以及各私營企業獲得的高額利潤,這便是上述戰爭經驗極為有利的證據。

我們可以這樣推斷,未來戰爭中所有軍隊的軍事裝備數量將會是史無前例的,更不用說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軍事裝備性能會得到更好的改善。

在一系列有軍備工業的國家中,德國算不上先進的國家,所以,德國要重新組建軍備工業,不但要重建因《凡爾賽和約》而遭到破壞的軍備工業,還要擴大規模。

不過,我們首先急需的是訓練有素的工人,但這並不是一兩天就能辦成的事情。

在動員情況下,非軍工廠也可生產軍工產品,雖然它們只能生產專用產品,比如引信等。

在總體戰中,裝備的補充、制造以及彈藥和裝備的維修是大工程,其範圍的廣泛程度是人們難以想象的。世界大戰的頭兩年,我們就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結果士氣低落,人民怨聲載道,白白損耗了許多力量。

自1916年8月29日我到德軍最高統帥部任職後,我才開始采取補救措施。在作戰的大後方,我調集大量的人力來為軍隊工作,但是這種作用要在數個星期之後才會看到。

我認為,和許多戰爭一樣,未來的戰爭需要更多的兵員,需要更多的軍事裝備。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一定要有足夠的制造裝備的原料和勞動力,要有足夠的現金或外匯,這樣才能夠在必要的時候或者可能時候,在平時和戰時從國外進口原料或直接進口軍事裝備。要知道,美國的資本家不但為我們的敵人提供過數十億資金,而且還直接提供軍事裝備。

除了以金屬為原料的裝備工業外,化學工業也極為重要,如火藥、爆破材料、燃料以及醫藥的生產和制造。在毒氣被運用到戰爭後,化學工業對戰爭的意義隨之提高。

大家都希望將毒氣戰列為禁止項目,但是多數是口頭說說罷了,並非真心實意,所以毒氣戰屢屢出現在戰場上。在世界大戰中,德國化學工業所需的原料幾乎都依賴於外國,但是它們卻滿足了德軍作戰的需要,並且貢獻頗多。

此外,它們還提供了肥料和載重汽車用的人造橡膠,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很有用。值得一提的是,它們還生產了汽車用的汽油,大大緩解了燃料困難這個難題。

在世界大戰中,我極為關心陸、海軍的燃料問題,當時燃料告急的消息如雪片般飛來。德軍占領瓦拉幾亞地區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弄到糧食,還為解決燃料短缺的問題。雖然羅馬尼亞的石油設施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德軍在占領羅馬尼亞後依舊取得了一部分燃料,以供部分輕型車輛和飛機之用。

但是,燃料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需求量日益增多,所以,我不得不在1918年進軍高加索。戰爭結束後,由於陸軍不斷進行摩托化建設,海軍則幾乎都使用石油作燃料,加上空軍的大規模擴編,造成了燃油和潤滑油的需求急驟增長,迫使美、英、俄以及跟隨其後的猶太和羅馬世界資本家將控制和開發地球上的產油區作為全球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所有國家來說,燃料的準備絕對是一項必要的工作。如果一個國家的原油和石油加工品的產量不多,那麽就更加有必要進行這種準備。同時,它還必須考慮戰爭中的進口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國家現金和外匯的多少也起著決定性作用。

在這裏,我不可能涉及每一種在世界大戰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原料,盡管在這方面的某些重要戰爭經驗,我都在戰爭回憶錄中談到。在這裏,我只想再談談木材和水泥。二者在陣地構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坑木對於采礦作業是不可或缺的。在東線司令部時,我就從占領區的俄國、立陶宛、白俄羅斯部分地區和波蘭東部弄來大批木材和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