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經濟與總體戰(第5/8頁)

在補給方面,對人民來說,衣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必需品。但是,做衣服所需要的原料,如亞麻,國內只能夠提供極小的一部分,而羊毛和棉花則徹底依靠進口。

1914年,德軍的服裝還有一定的儲備,制作居民衣服所需要的原料在服裝廠和商業部門也有一定的儲備,足以保證個人服裝在一定的時間之內的供給量。羊毛和棉花在紡織廠也有3個月的儲備。但是,戰爭對服裝業的影響與日俱增。

隨著戰爭的發展,服裝原料進口大受影響,而前線部隊對軍裝的要求量激增,造成了服裝原料嚴重短缺。貧困地區的民眾,在戰爭爆發時,他們認為眼前的衣服還夠穿,便沒有儲備。所以,政府也對服裝實行配給制。

這個時期還生產出了羊毛和棉花混紡的代用品,不過用這種原料制作而成的衣服質量很差,容易損壞。至於可以代替羊毛和棉花的人造纖維,在當時則尚未出現。

制作皮靴和馬鞍所需要的皮革,國內卻沒有儲備,無法提供,平時主要就靠進口。所以,在戰爭期間,隨著皮革的需求量大增,政府也只好像衣服那樣實行配給制。

有關服裝問題我就說這麽多。很明顯,在總體戰中,服裝問題和糧食問題一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它不但與軍隊有關,而且與民眾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它不但關系到軍人的生活,而且關系到人民的生活。盡管我們要承認,前線作戰的將士理應獲得比後方民眾更好的優待。

服裝問題也與民族問題緊密相關。沒有衣服穿的苦楚不但影響軍隊,也影響民眾,特別是那些衣服易於破損的手工勞動者。對總體戰領導和總體政治來說,對服裝問題進行頗有遠見的安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和原料問題一樣,服裝問題與國家的財政組織和國民經濟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

所以,在和平時期,政府就應當儲備大量服裝,以便軍隊動員之用。當時,我們還在俄國設立了一些特別軍用被服局,與私營企業合作,共同生產服裝,以供平時和戰時之用,當然,在戰時,它們的工作異常繁忙。

將來,因為對糧食和服裝的需求量問題,政府將被迫實行配給制。

經濟的另一重要任務是,用各種戰鬥裝備武裝軍隊。當然,這也是一國總體政治的重要任務之一。對於技術器材的作用我會在下文論述。但是,我可以不假思索地說,武器、彈藥、器材、軍艦和坦克等作戰物資是軍隊必不可少的東西,並且某些設備的需求量非常巨大。

如同其他工業一樣,軍備工業的基礎是煤和鐵。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的煤和鐵的存儲量是足夠的。當時,德國擁有洛林鐵礦,而煤的問題也能得到解決,唯一要處理的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下面我還將討論這個問題。

1913年,德國的許滕-施梅爾茨企業冶煉鐵礦4000萬噸,其中有1150萬噸是進口的;其中部分鐵礦石含鐵量較高,比德國本土的鐵礦石好。

戰時,德國只要能確保通向北部瑞典的海路暢通無阻,我們便能享受從瑞典源源不斷輸入的優質鐵礦石。所以,我們無需擔心戰爭期間是否擁有足夠的鐵礦以及從其他國家進口鐵礦這些問題。

但是,鐵礦的情況並不適用於一些軍備工業所必需的其他原料。比如德國缺乏最重要的煉鋼金屬及其他重要金屬,我們看下面的報道:

德國工業所需要的金屬基本依靠進口,如果沒有進口,那麽德國高水平的鋼鐵工業的發展一定會遭到嚴重的影響。雖然德國對這些礦石的需求量不多,但是它們的作用巨大,它們對鋼、鐵的質量及用這些鋼鐵制造的產品的可用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德國國內只有鉛和鋅的產量能滿足制造國內產品之需要,其他金屬則大部分甚至全部都仰賴於國外。軟金屬銅這種幾乎所有工業都需要的金屬,國內在平時只能提供需求量的20%,更別提戰時。

一些煉鋼必不可少的金屬,如鎢、鋁和銻,還有鎳、鋁、錫等,除了幾種國內能提供小部分之外,其他全部要從國外進口。錳礦石這種鋼鐵工業煉鋼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原料,德國則全部要從國外進口。倘若從俄國、西班牙、巴西和印度的進口出現問題,那麽將會出現原料嚴重短缺的後果。

這段引文說的是和平時期的正常經濟和軍事裝備的生產問題。戰時,因為煉鋼金屬及輔助金屬的儲備量嚴重不足,一定會給彈藥生產和發動機的制造帶來不能克服的難題。

眾所周知,跟銅等軟金屬一樣,鋼和淬火鋼是火炮和彈藥的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我們不可能忘記,在世界大戰中,德國因為各種金屬的嚴重短缺而不得不挨家挨戶回收銅器,以緩解原料不足。但是,這只是杯水車薪,根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原料不足的問題,最後德國在猶太人帕爾武斯·海勒普漢[6]的幫助下,從丹麥運來了銅。後來,此人成為社會民主黨的朋友和“名人”,破壞了德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