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運動以及內戰政治(第6/11頁)

4.9公私合營輕重工業和公用事業10.8公私合營重工業和公用事業14.2合作制,重工業和公用事業國有化0.9合作制9.5

問題3:我認為中國的和平必須經什麽方法獲得:

參與調查者的百分比(%)
沒有答案1.8
國民政府應該剿滅共產黨18.0
建立包括共產黨、民盟、其他政黨和無黨派人士在內的聯合政府51.1
采用聯邦制17.9
將國家分割成獨立的區域3.2
共產黨一黨專政2.7
讓聯合國仲裁1.1
其他4.2

問題4:中國自由派當前應該怎樣做?

參與調查者的百分比(%)
沒有答案3.9
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政府15.3
以個人身份同共產黨合作3.0
建立一個新政黨與政府合作19.5
成立一個新政黨與共產黨合作4.4
成立一個新政黨采取獨立的政治路線39.7
不采取政治行動9.9
其他4.5

問題5:你認為最近中國舉行的選舉和憲法的頒布表示國家真正向民主政府方向前進嗎?

參與調查者的百分比,%
沒有答案1.7
18.9
不是49.0
未必31.0

雖然這兩個調查是在不同條件下完成的,結果卻驚人地相似。看好在中國成立共產黨政府的學生比率在上海的調查中占3.7%,在美國的調查中占2.7%。政治立場的另一個極端,支持政府剿共戰爭的分別占到15.9%和18%。在上海的調查中72%的學生支持聯合政府,比美國調查的51.1%略高。該差距可以部分地這樣解釋:後一個調查給了不向任何一黨靠攏的人們更多樣的選項。

這些調查結果與內戰期間學生運動的主題不謀而合。對內戰的反對以積極的形式出現——希望國民黨和共產黨走到一起,建立聯合政府。學生的要求是不經過戰場上的軍事比拼就可以結束戰爭。這個要求所帶來的政治後果,按照他們的理解,顯然是他們願意接受的。所以毛聲稱共產黨已經在政府控制的城市贏得了群眾的支持時,他在一定程度上——至少在學生階層這一塊——是正確的。然而,這樣的支持是以有保留的形式出現的:少於五分之一的人贊成剿滅共產黨,但是更少的人贊成由共產黨一黨專政。共產黨對學生潛在的保留似乎是有道理的,因為學生對他們的支持也是有保留的。

另一方面,以上的這些微妙之處是政府領導人無法認識或不願接受的。他們的想法有一點是基本正確的——學生總體上來說在意識形態上還沒有受共產黨信條掌控。他們的失誤更直接地源自他們拒絕承認大眾普遍要求和平和政治改革這一現實。不能把這一失敗歸咎於舉止過激或目光短淺的屬下。官方對學生抗議的處理辦法,從形式上到內容上,都應該由南京的中央政府和蔣介石本人負責。

政府在處理學生運動上的不妥協還表明一種更為廣泛的戰略,這一戰略似乎在把國民黨的公眾支持減到最小,而此時用毛的話說,共產黨正在不遺余力地建立“由絕大多數人口組成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由於奉行“全有或全無”做法,政府拒絕了剩余的一點支持,即:學生和其他人士也願意支持國民黨作為聯合政府的候選成員。另一方面,共產黨並不要求忠貞不貳的支持,因而得以利用人們對他們的好感。統一戰線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此時,國民黨正在揮霍屬於他們的那份公眾支持。


[1]在學生運動最風生水起的學校,不僅當局安插耳目和特務,而且由同情政府的學生(特別是三青團員)組織和領導學生運動,競選學生職務以及諸如此類。在大多數學校,所有學生參加的學生自治聯合會幹部的定期選舉引起了廣泛興趣。另外一個知情者回憶了親政府學生在他所在的中學(地處福建)的尷尬境地。最有才華以及最踴躍的學生領袖都是對政府和戰爭不滿的,幾乎總是能在競選時獲得大多數學生的支持。右翼分子絕少取得學生會的控制權(1969年春夏進行的采訪)。中國的中學相當於美國的高級中學,但是大多是六年制,前三年為初中,後三年為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