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統治的表現:政策和工作(第8/14頁)

對於北平征兵的報道顯示了更多的不正當行為。1946年,程序被徹底拋棄。城市的征兵令在8月30日發出,第一批新兵在9月11日入伍。整個過程以名冊和隨機抽簽為基礎進行。然而,由於缺少人力、經濟來源和完善的計劃,征兵工作無法以官方規定的方式進行。當地官吏於是決定從城市和市郊的每個地區捉來一定數量的男子湊充人數。該計劃的保密進行更增添了恐懼和混亂的氣氛。但是當官吏為湊滿人數在各地區奔走時,貧富之間的差距顯現了出來。那些有100萬元或200萬元法幣的人可以花錢脫身,雖然軍隊長官警告所有地區的官吏和保長杜絕這種事情的發生。

公眾的批評聲音變得如此之大,以至於市政府官員與當地國民黨機構的成員碰頭對一些指控展開調查。調查者後來宣稱這些指控多數沒有根據,批評這些指控在人民中造成了“錯誤的印象”。然而批評在持續著。一位市級官員承認1946年9月和10月的事件並沒有提高政府在北平的聲譽,他表明他和他的同事將吸取教訓。[70]

但是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樣,正式程序依舊被違反。在1948年上半年,《觀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征兵的信件。從成都、青島、南昌、蘇州、沈陽和上海來的信件內容都大相徑庭。軍隊經常未經允許就填補軍隊裏的空缺。持有武器的士兵,通常由一位當地的文職官員(比如保長)陪同,後者可以挑出有適齡男子的家庭。夜很深了,他們挨家挨戶地征兵。征兵隊伍也會捉路上的行人。有的時候甚至官方規定免兵役的學生也被以這種方式劫持。當青島被捉壯丁的家庭向軍事領導人請願時,領導人回答他們,不知道發生了這樣的事件。一封信件總結道:當軍隊被允許如此行為,我們還說什麽憲法保障和人權?

到處流傳的故事無不說到:體格健壯的頂包者交易是多麽有利可圖;鈔票快到手時,當地官吏是多麽殷勤有加;他們怎樣從村民那裏征收實際上三倍於新入伍者家屬能得到的糧食數量。

一封來自成都的信提到,雖然當地官吏說征兵的工作方式已經改善了,那裏的男人們還是不得不被暴力捉走,因為沒有人想要當兵。男人們可以出逃,等到征兵組往別處去後再回家——這是窮人逃避征兵的方法。在成都,據說周邊的農民出逃,任憑他們的田地荒在那裏,還有一些人依靠武力來反抗被征,另一些人甚至出賣勞力給地主以換得免於入伍。

在沈陽,同樣沒有人想當兵。1947年5月,原定4000人到場的抽簽征兵,在指定時間和地點卻只有82個人露面,使得抽簽無法進行。在這些人裏,39人通過了體格檢查,不經抽簽就成了新兵。[71]

不情願加入部隊不一定反映了對“剿共”戰爭的反對——雖然這顯然也不表示對此的熱衷。一位與皖中村民交談過的通訊記者寫道:男人們並不害怕打仗,他們的熱情主要是被虐待澆熄的——被虐待是應征士兵的注定待遇。新兵和所有士兵的條件之差是出了名的。在中國的美軍和中國人自己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評論過這個問題,[72]沒有證據顯示內戰期間有很大的進步。1945年6月,一家西安報紙討論了自由中國征兵狀況不理想的三個主要原因:(1)征兵過程本身不合理,太多時候錢成了唯一決定因素;(2)一旦入伍,待遇特別地惡劣;(3)士兵將疏於照料自己的家庭。

1945年7月中旬,第80軍5名軍官因為殺害了105個新兵而被處決。這一回,報紙將很多具體指控付印:據說負責征兵的長官要求士兵支付口糧費用;長官將分配給新兵的米和煤出售,讓後者挨凍受餓;富人、知識分子和年輕商人不必當兵,而窮人被強征入伍;鄉、鎮、保和甲官員和部隊長官都從出售頂包者中獲利;冬天給新兵發夏裝,夏天發冬裝;殘酷和非人的待遇;大量士兵死於虐待,被秘密掩埋來隱瞞真相;受傷的士兵被活埋;被用來防止征兵過程中的弊端劣跡的新的審查制度被泄露。負責征兵的官員對這些指控作了公開的答復,但是卻不采納對征兵行政機構進行“徹底改革”的要求。[73]

進入內戰時期,對殘酷處罰以及食物、衣服和醫藥短缺的指控一如既往。長官將本來給士兵的米出售,借此獲利。新兵在行軍途中被繩子捆在一起,以各種方式限制他們的行動,來防止他們逃跑。很多報告講述了對傷員疏於照料,經常地,醫藥用品很簡陋或是根本沒有。[74]安徽發生的一個故事中,一名男子被征入伍,但是設法逃脫了。他最終輾轉回到了自己的村莊,身體虛弱,健康受損。他講到,他和很多其他男子在酷暑中被鎖在一個小房間裏,不準他們洗漱,每天的夥食經常不過是幾碗稀粥。晚上,男人們被用繩子綁在一起,以防止他們逃跑。[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