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統治的表現:政策和工作(第9/14頁)

在浙江,當官員接見人民代表、國民黨組織的成員和縣長探討當地軍事問題時,一名記者在場。每個人對調查者問的問題都挑好聽話應承,只有一個老人唱反調,說了新兵受的苦。他說到他們是怎樣缺衣少食,排長是怎樣毆打他們,當他們在行軍的時候生病時,即使死了也沒人過問。這個老人後來受到了當地軍官的嚴厲指責,被警告以後不許講這種蠢話。[76]

戰爭:軍隊紀律 事實上,國民黨軍隊的紀律廢弛和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一樣被眾所周知:兩者都是士氣低落的例子——士氣低落損害了軍隊戰鬥力。在槍口威脅下應征入伍的窮苦農民發現自己沒有選擇只能當兵的時候,是否就變成了那些欺負他同類的人?——這個問題需要更多的細節研究,這裏無法展開。比如說很可能,被征入伍的士兵和自願從軍者會有區別,這些人和職業士兵或雇傭兵會有區別,在自己家鄉打仗的人和駐守在幾百裏之外的士兵會有區別。但是這樣的細微區別未見諸同時代的記載。

“假如老百姓愛惜生命,”一位保定的《觀察》記者寫道,“他們必須拿錢。匪和兵,他們之間沒有差別。自古如此,甚至在今天還是一樣。”“每次隊伍一回來,”他繼續說道,“城市就陷入混亂。他們拿走糧食、布、牛、馬和一切他們需要的東西,甚至包括人們的衣服和鞋。膽敢拒絕交出東西的人被指控與共產黨勾結。當人們試圖告訴士兵正確的軍隊紀律時,士兵的回答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而他們的所得卻微不足道。而且,他們知道他們絕不會被譴責,因為中央政府需要他們去打共產黨,嚴肅軍紀可能會造成士兵開小差。”[77]

一份更加個人化的講述來自一位通訊記者,他回到了闊別十八年之久、臨近四平的東北家鄉。他發現自己的家破敗不堪。他的哥哥解釋道,如果把房子修好了,附近駐守的士兵就會想要住進來。他母親說得更直接:“日本人在這裏的時候,我們等待蔣委員長打回來。我們絕對想不到會變成這樣。日本人至少還沒有沖進房子拿東西,現在情況糟多了。他們(國民黨軍隊)隨意闖進來住在你家,或者他們拿了東西就走。這房子真的不再是我們的了。他們攻擊共產黨,說它把所有人家都變成了共有財產,但他們每天都在做著一樣的事情。”作者的家鄉之旅在十天後突然中止:一隊士兵一天晚上過來,想要拉他入伍,被他的母親設法支過去了。但是由於擔心他的安全,他的母親命令他第二天離開。

同時,他和幾個每天過來向家裏“借”東西的士兵交談過。“我曾在戰場上打過很多年的日本人,”他告訴他們,“那個時候,雖然我們的紀律也不是非常好,也沒有像現在你們看到的這麽壞。我們怎麽會淪落到這樣的田地的?”士兵回答,在抗日戰爭時期,如果任何人投敵,那個人會被認為是叛徒。但是今天,沒有人敢約束他們太緊,害怕他們會跑到另一邊——很多人還會表揚他們是進步分子。[78]

戰爭:政治後果 一般認為戰爭的政治後果是人們在政治上士氣低落——就像上面士兵的評論所顯示的那樣,以及政府中越來越嚴重的軍事化傾向。發生在1947年夏的一件事說明了前者。國民黨士兵問華北某村的一些農民誰更好:國民黨部隊還是八路軍?“你們一樣好,”農民回答道,“只有我們普通老百姓不好。”[79]這個故事在1947年夏被轉載多次,並在知識分子圈子裏被嚴肅對待。我們的農民說得多諷刺,一位社論作者悲嘆,但是誰能否認農民回答中的事實呢。[80]

同樣地,《觀察》駐長春的通訊記者報道了他在周邊鄉村所做的關於民眾政治態度的非正式調查情況。他聲稱他所遇到的人中,沒有一個承認自己擔心村莊被共產黨占領。“如果八路軍來了,那也沒什麽,”一些人說。其他人回答道:“我們見了七個月的中央政府軍,兩個月的八路軍,超過半年的大鼻子(蘇聯人)。誰來都一樣。我們怕什麽!”還有一些回答:“日子還不如在日本人手裏時好過些。”真正的悲劇,作者稱,這裏的人們現在回憶起日本人相較國民黨的種種好處,而你根本無法與他們爭論。[81]

在知識分子看來,同樣可悲的,是政治和行政事務越來越多涉及軍事,這一現象在省一級最為明顯。他們將這種趨勢歸咎於長期的戰時狀態,指出連美國人魏德邁將軍已經注意到這一現象,並表示反對。[82]對他們來說,軍人出現在政府裏體現了民主政治的對立面。一段描寫梁華盛將軍在吉林省的政治“工作方式”的文字,典型地說明了這個觀點。